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数罪并罚

论数罪并罚

此文可做参考,请不要全篇抄袭论数罪并罚---------浅议数罪并罚的适用[内容提要]数罪并罚是我国刑法适用基本制度之一,其对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制度,就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按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本文旨在通过对数罪并罚制度的介绍,分析其存在的必要性极其合理性,同时提出作者关于完善数罪并罚制度的建议以及对该制度建构的分析。

[关键词] 数罪并罚数罪并罚的原则数罪并罚的适用并科原则一、数罪并罚的含义及特征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对一人所犯的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按照刑法规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对数罪实行并罚,首先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然要求,量刑的依据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一人犯一罪与一人犯数罪相比,无论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方面,还是在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方面都要大得多,因而犯数罪的人理所应当受到更为严厉的社会谴责。

其次是有罪必罚、一罪一罚原则的必然要求,犯了罪而受不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犯了数罪与犯了一罪在惩罚上没有区别,就不可能遏制犯罪现象的发生,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也就不可能建立。

最后,是实现刑法目的的必然要求。

犯罪是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否定,刑罚则是对犯罪的否定之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表达社会正义观念,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对犯一罪的人与对犯数罪的人在处这一原则来源于“一罪一罚”、“赎罪数罚”、“每罪必罚”的思想。

其形似公允且持之有故,但实际弊端甚多。

如对有期自由刑而言,采用绝对相加的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期限,往往超过犯罪人的生命极限,与无期徒刑的效果并无二致,已丧失有期徒刑的意义,再如,数罪中若有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着,则受刑种性质的限制,根本无法采用绝对相加的并科原则予以执行;并且,逐一执行所判数个无期徒刑或死刑,也是极端荒诞之举。

所以,并科原则作为单纯适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实际上既难以执行,且无必要,亦过于严酷,有悖于当代刑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故目前单纯采用并科原则的国家较少。

(三)限制加重原则。

又称限制相加原则,指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以其中最重的刑罚为基础,再加重一定程度的刑罚,作为应执行的刑罚。

或者是在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数刑相加的总和刑期一下酌情决定执行的刑罚,法律同时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最高不得超过的限度。

这一原则在坚持“有罪必罚”和“一罪一罚”原则的基础上,克服了并科原则和吸收原则或失之于严酷且不变具体适用,或失之于宽纵而不足以惩罚犯罪的弊端,既使得数罪并罚制度贯彻了有罪必罚和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又采取了较为灵活、合乎情理的合并处罚方式。

故其确为数罪并罚原则的一大进步,但该原则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虽然可有效地适用于有期自由刑等刑种的合并处罚,却对于死刑、无期徒刑根本无法采用,因而当然不能作为普遍适用于各种刑罚的并罚原则。

否则,便会产生以偏概全之弊。

三、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刑法第69条的规定确立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因此,在我国刑法中这三个原则根据不同刑种的特殊性都可能予以适用。

(一)限制加重原则的适用此文可做参考,请不要全篇抄袭根据第69条第1款的规定,限制加重原则只适用于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

所谓“限制加重”,在数罪总和刑罚以内进行限制,在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加重;同时,对于不同有期自由刑,法律还特别规定最高限度,即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

以有期徒刑为例,如果总和刑罚不超过20年的,即在该总和刑罚以内进行限制;如果总和刑罚超过20年的,则应执行的刑期不能超过20年。

在上述幅度内,法院酌情决定应执行的刑期。

(二)吸收原则的适用根据第69条的规定,对于数罪中判有死刑、无期徒刑的,则应执行的刑罚最终应为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对于其他犯罪仍应予以定罪量刑并在判决中予以体现,但是在确定应执行的刑罚时并不考虑。

这样处理的说服力在逻辑上是清楚的,但是在具体个案可能会产生罪刑不平衡的看法。

比如,一人被判一个死缓执行,另外又判有多个有期徒刑乃至无期徒刑,由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后被执行人除非故意犯罪不会被剥夺生命,如果其表现良好可能经过十多年就可能被释放,如此一来与被判处数个有期徒刑而并罚的情况在最终执行期限可能差距不大;被判处数个无期徒刑时,也会产生这个问题。

刑法理论界曾有关于两个以上无期徒刑是否可以折合死刑问题的争论,从现行刑法所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出发,答案显然是不能的。

也有观点认为,对于类似情形应适用更为严格的减刑、假释条件。

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目前立法上没有合法的根据。

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罪刑相称;数罪并罚制度的作用只能起到相对平衡的作用,它的效果是对犯罪人给予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与其犯罪行为的危害与犯罪人格达到一个相适应的对称。

刑罚的确定不应仅仅限于对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的衡量,而应主要考虑通过犯罪行为及罪前、罪后的表现来给犯罪人的一个总体的人格评价从此文可做参考,请不要全篇抄袭而选择相适应的刑罚量。

对于在执行中是否给以减刑、假释也应考虑被执行人的人格,缩减刑罚量即是恰当的;反之,即不能予以缩减。

是否适用减刑、假释应与被执行人的被改造程度相关,而与其已犯罪的轻重并不直接相关。

(2)(三)并科原则的适用根据第69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

从法条上表述分析,其仅指主刑与附加刑的并罚。

对于不同种附加刑的并罚和同种附加刑之间的并罚,法律并没有给予明确回答。

对于不同种附加刑的并罚,如果是多个附加刑是剥夺政治权利与财产刑(即没收财产与罚金),并科执行自然没有疑问。

关键是不同的财产刑之间如何并罚?对此也存在不同认识,2000年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第2款规定: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但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只执行没收财产刑。

这一解释实际上分别情况采用不同的并罚原则:当判处没收全部财产的,则采取吸收原则,不再执行罚金。

对于同种附加刑的并罚,应分别刑种进行分析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如果其中有一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即应坚持吸收原则,如果数个剥夺政治权利都是有期限的,对此学界存在争论。

一种观点以刑法第55条为依据,认为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不能超过5年。

另一种观点以刑法第57条为依据,认为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不能超过10年。

笔者认为两种观点都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

根据刑法第55条的规定,对一罪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不可超过5年,但并没有说明该条也适用对于多个剥夺政治权利的并罚也不能超过5年。

因此第一种观点对法律扩大解释于法无据。

刑法第57条是对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

很显然第二种观点也于法无据。

对此应立法予以规定。

此文可做参考,请不要全篇抄袭多个罚金的并罚: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应当采用限制加重原则,即在数个罚金刑中最高罚金金额以上,总和罚金额以下确定应执行的罚金数额。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第1宽规定:依法对犯罪分子所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的,应当实行并罚,将所判处的罚金数额相加,执行总和数额。

该解释实际上确定了以并科原则解决多个罚金刑的并罚问题。

多个没收财产的并罚: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如果其中有一个没收财产的,即适用吸收原则。

如果宣告数个没收部分财产的,则应采取限制加重的原则。

其上限是被执行人的全部财产。

根据前引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此也应在被判刑人财产范围内合并执行,当然不能超过被执行人的全部财产数额。

四、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审前羁押期限折抵的问题对于审前羁押的,根据刑法第41条、第44条第、47条的规定,对于先行羁押期限应当折抵刑期。

在数罪并罚的情形下,折抵刑期应从每个宣告刑中折抵,还是从并罚后确定的刑期中折抵?从现有立法分析,应当从并罚后确定的刑罚中折抵。

理由在于,先行羁押的刑期被视为已经执行的刑期,因而应从确定的刑罚中折抵。

(二)数罪并罚判决的改判问题对于上诉案件进行审理时,根据上诉不加刑的原则,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既不能加重一审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维持原一审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一罪或几个罪的宣告刑。

对于抗诉案件,不适用上诉不加刑原则,一审判决宣告数罪的,如果其中一罪或者几罪宣告不当,即应在重新宣告之后进行并罚确定应执行的刑罚。

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如果对于数罪案件进行改判的,如果生效判决中对于一罪或者几罪的宣告不当,则应在重新宣告后进行并罚以确定应执行的刑罚;对于已经此文可做参考,请不要全篇抄袭执行的刑罚,应包括在重新确定的应执行的刑罚中。

注释](1)于志刚:《刑罚制度适用中的疑难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版(2)黄京平:《数罪并罚与相关刑罚制度》,载《刑事法专论》(上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参考文献]1、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3、[日]宫泽浩一著:《刑事政策的功能》,成文堂出版社、刁荣华主编:《法律的演进与适用》,汉林出版社5、《刑罚通论》马克昌文编1999年4月2版,武汉大学出版6、《中国刑法新论》王玉柱主编1997年9月第一版中国检察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