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规模。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缺口,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公认的事实,但对这个缺口规模的大小,却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

下面介绍几种研究成果的缺口测算规模,从缺口的量化认识来看划拨国有股解决这一缺口的可行性和必
要性。

1、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
缺口。

世界银行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测算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世界银行基于1995年中国第一次试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
度方案的测算,认为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49%,即21468亿~22868亿。

如果提高费率,缺口还可以下降,在缴费率为18%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为万亿元。

但根据世界银行一项新的测算结果,中国的隐性养老金债务约为1998年GDP的94%,即72349亿元。

2、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课题组的测算结果。

国务院体改办宏观司和美国安泰国际保险公司合作,详细测算了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隐性债务。

在该课题组200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对隐性债务分5种方案和3种投资回报率测算,得到的债务规模在27627亿元至119354亿元之间。

3、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的测算结果。

他们在2001年完成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中,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进行详细的数学测算,按照现行退休年龄,社会统筹基金在未来28年中平均每年将出现1030亿元的缺口,总缺口万亿元。

在上述测算结果中,大体可以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规模分为低、中、高三种类型。

可以把测算结果不足3万亿元的称为低估算类型;把测算结果在3万亿元至7万亿元的称为中估算类型;把测算结果超过7万亿元的称为高估算类型。

其中低估算类型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是一种比较短期和现
实的测算。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等问题,其债务规模可能向中估算类型或高估算类
型发展。

当然,这个缺口是针对全国数据测算出来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养老保险金的收支情况差异很大,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离退休人员多的省份,养老金缺口可能会更大。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应把它视为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带来的成本。

从20世
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逐步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初步明确并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
分积累养老保险制度。

但是,这种新制度的前提是“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能够满足
已经退休人员和不断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需求,这样才能使没有缴纳退休金的职工得到退休金。

所以,只有在退休人员数量少、收缴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新制度才可以正常运行。

问题是1997年开始实施的统账结合的
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严格控制住退休金的迅
速增长,导致“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在新制度建立初期就无法满足已经退休和不断
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需求。

这样,很快使“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导致社会统筹基金出现越来越大的缺口,“个人账户”的积累基金不得不被挪作社会统筹基金使用。

总之,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退休金债务,新制度安排对这些债务估计不足,没有建立单独的债务补偿基金,当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大量职工退休和提前退休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大规模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越趋严重,将使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因此,妥善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二、划拨国有股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合理性。

从国有资产总量看,建国初期的国有资产只有200亿元,1993年上升到
34950亿元,增加175倍。

这是在几十年的低工资、低消费、高积累率的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国有企业中的老年人、中年人过去的劳动贡献的积累。

所以,在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上,实际包含着相当一部分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负债,现在盘活部分国有资产存量转化为社保基金,实际是国家对职工的一种返还,因而是合理的。

可行性。

开通筹资渠道是否可行,关键看是否有“货”,是否能操作。

1、这条“河”里大有“鱼”在。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国有净资产值为万亿元,如果考虑资产的质量变化,企业所占土地价值和通胀因素,则会达到3万亿元左右,而每年需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占国有净资产的
比例不大,从中盘活,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存量,基金的缺口度有所缩小。

2、有初步的盘活方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采取不同的盘活方式:如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破产、拍卖,对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对国有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等,通过这些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