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_1-2-3章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系统误差的处理
1、对测量结果引入修正值 2、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抵消系统误差 • 交换抵消法(天平实验、电桥实验) • 异号测量法(弹性模量实验、霍尔效应实
验) • 半周期偶数测量法(分光仪) • …… ……
在每一个实验中体会 抵消系统误差的方法的妙处!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随机误差的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科学实验能力的训练
① 独立的学习能力 ② 独立的实验能力 ③ 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④ 书写表达的能力 ⑤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⑥ 创新与实验设计的能力
研究和设计 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可以模拟训练科学研究的过程。每一个实验项目
就是一个研究课题,通过每一个实验项目体会做科研的方法与
技巧。
X i xi x
• 将残差做“方均根”运算,得到单次测量的标准
偏差(贝塞尔公式)
SX
(xi x )2 n 北1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随机误差的统计处理
f (x)
假设系统误差已经消除
,且被测量本身又是稳
定的,在相同条件下,
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大量
的重复测量,可以发现
随机误差服从统计规律
,即高斯分布,又称正 态分布,其分布曲线如
实验报告提交
• 课后实验报告(网上报告系统) http://202.204.49.174:8091/
• 系统操作咨询QQ群:346787181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物理实验规则
1.课前写好预习报告(课前教师检查、须用实验报 告纸完成) 2.凡使用电源的实验,必须经过教师检查线路并同 意后,才能接通电源。 3.做完实验,测量数据要交教师审查签字。离开实 验室前,应将仪器整理还原,桌面收拾整洁、凳子 摆放整齐。 4.网上实验报告应在一周之内完成,报告内应上传 原始数据表的照片到网上实验报告系统。
2 A
U
2 B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A类不确定度计算
2. A类分量UA(用统计学方法计算)
UA
tP n
sx
tP n
n
(xi x )2
i 1
n 1
测量次数 n
tP n
tP 的近似值 n
tP
置信概率P=0.95时的 n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n
8.98 2.48 1.59 1.24 1.05 0.93 0.84 0.77 0.72 0.55 0.47 1.95
• 上式中的系数tp称为t因子,其数值与测量 次数有关,也与置信概率P有关。下表中给 出了当置信概率为0.95时的t因子数。
置信概率P=0.95时的 t 因子
ν(Nu)= n-1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20
∞
t0.95(v)
12.71 4.30 3.18 2.78 2.57 2.45 2.36 2.31 2.26 2.23 2.13 2.09 1.96
F x, y, z,K 最佳 F x, y, z,K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
• 对于和差形式的函数和一般函数,计算公式为
U x
F y
2
U
2 y
F z
2
U
2 z
L
• 对于积商形式的函数,计算公式为
U
ln F x
2
U
2 x
ln F y
U
tP n
sx
2
仪2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5.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不确定度的传递
• 在很多实验中我们所测量的物理量实际上都是间 接测量量。
• 设直接测量量分别为x,y,z,……,它们都是相
互独立的物理量,其平均值(最佳估计值)为 x ,y,z ,……,相应的总不确定度分别为Ux,Uy,
Uz,……。间接测量量为φ,则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4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不确定度
1. 不确定度(Uncertainty) 由于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 不确定性。所以,对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我们 只能知道测量值X与真值X0 之差的绝对值以一定 概率分布在某一数值u范围内,用公式表示为:
X X0 u (置信概率为P)
式、原理图) 6. 实验步骤(简明)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实验报告 续
7. 数据处理(计算要有过程,列表和画图, 图表要有名称) 8. 分析和讨论(现象解释、误差来源、体会 建议、思考题回答) 9. 结论(实验事实、规律、测量结果)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实验报告评分
2.5分
1.5分 1.0分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其中u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估算,称为不 确定度。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 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是测 量结果中无法修正的部分,反映了被测量的真值
不能肯定的误差范围的一种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包含A类不确定度分量和B类不确定度分量。二者 合成为总不确定度U。
U
U
0 3
μ
3
x
右图所示。
高斯分布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高斯分布的特征
单峰性 f (x)
特征
对称性 抵偿性
有界性
高斯分布
P=0.6826
正•态其分布中的:概率密度函数 0
μ
x
f
(xx)的 真2值1 x
exp
(x )2
正2态x2分布 的均 方 x根差
lim n
xi n
1 绪论 --2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3 物理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 (2学时)
大学物理实验 前导课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第1章 绪论
1.1 课程地位、作用和教学任务 (重点:教学任务) 1.2 课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重点:实验报告的写法) 1.3 物理实验规则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1.1 课程地位、作用
• 预习很重要,预习报告必须提前完成。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2. 实验中的操作
• 注意听讲关键点 • 有目的操作,不盲目动手 • 不要用铅笔记录数据 • 操作完毕,不关仪器,不拆连线,请老师
检查数据 • 数据合格,教师签字,学生关闭仪器、整
理桌面后离开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3. 实验后的报告
1. 个人信息齐全,同组人,实验日期 2. 实验名称 3. 实验目的(目标、任务) 4. 实验仪器(名称、规格、型号) 5. 实验原理(理论依据、方法要点、主要公
2
U
2 y
ln F z
2
U
2 z
L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公式的解释
• 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与数学中的全微 分公式相似,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用不确定度 Ux,Uy,Uz…代替微分dx,dy,dz;二是考虑到不确定 度合成的统计性质,一般用“方和根”合成。
• 第二式的计算结果为相对不确定度,总不确定度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第2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测量和测量误差 2.2 误差分类 2.3 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不确定度的合成 2.4 间接测量结果的表示;不确定度的传递 2.5 有效数字 2.6 常用数据处理方法 2.7 直线拟合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2.1 测量与测量误差
• 测量;(测)量值 •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直测+计算) • 将待测量和选作计量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
n
9.0 2.5 1.6 1.2
6≤n≤10,P>0.94时 可取 tP 1
n>10,P≈0.95时 取 tP 2
北京n科技大学 物理系n n
B类不确定度;总不确定度计算
3. B类分量UB (用非统计学方法评定)
近似取量具或者仪器仪表的仪器误差(误差限)Δ仪
在物理实验中,一般可用下式计算直接测量结果的 总不确定度U
为 U=•U/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例题
• 用游标卡尺测量圆铜环,直接测量结果为:铜环的外径
D2±UD2,内径D1±UD1,高H±UH,求间接测量量铜环的 体积V和不确定度UV的表达式。
• 解:
V 4
D22 D12
H
• 方法一:
lnV
ln
4
ln
D22 D12
ln H
U
ln F x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1.2 课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1. 实验前的预习 2. 实验中的操作 3. 实验后的报告 (4.考试前的综合复习)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1. 实验前的预习
• 用心阅读实验教材,弄清楚实验的目标、依据 的原理、采用的仪器和方法、主要的步骤、需 要记录的数据。
• 简明扼要的写出预习报告:实验名称、目的、 原理图电路图光路图、测量公式(不推导)、 关键步骤、数据记录表格(单独一张纸)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2.2 误差分类
• 系统误差:重复测量,误差数值和符号固 定或变化规律已知,具有确定性
• 随机误差:重复测量,误差数值和符号变 化规律不可预知,具有随机性
• 粗大误差: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引起的误 差,应去除
北京科技大学 物理系
系统误差的来源
1. 理论误差:实验方法或测量原理的近似性 2. 仪器误差:精度限制,未调零,未校准 3. 环境误差:实验条件与规定条件不一致 4. 人员误差:主观因素和操作习惯引起 ——实验中,最主要的系统误差是仪器误差, 在每一个实验中由实验室给出。
较,得出其倍数的过程。 • 倍数值为待测量的数值,所选的计量标准
为单位,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