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年区域经济学-(五)区域产业结构》

《某某年区域经济学-(五)区域产业结构》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 农业产出份额仍高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大大高 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工业产出占国民经济的份额也明显高于处于同等经济发展 水平的低收入国家,高于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 三产滞后。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效率低,将近一半 的就业人口仅能提供不到1/5的产出。第三产业劳动力比 重偏低。 三大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雁 行模式”
1932,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化遵循着“雁行模式”发 展,即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受国内的资源与市场 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 品,与工业国交换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 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 相关产业的发展;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库茨涅兹的研究结果P227-228
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部门的比重一 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上升,劳动力 比重综合来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 上升,但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 相对比重上升同步。大体不变,略有上升。
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 与区域的形成
区域经济学主 要内容体系
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 经济 空间 的 运动 规律 区域 空间 的 地域 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与产业布局
城乡边缘区
区域城市化 乡村经济
区域分工与联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两大部类分类法:按最终使用方向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产业结构会随着主导产业的转换而变动。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
初级以农业为主、以第一次产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 业为主、以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 中级以工业为主、二产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较高加工度和较高附加值产业为主。 高级以第三次产业为主、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
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然后转向资本密集型 产业为主,最后变为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
不同产业对劳动对象的加工程度(即加工的次数、 环节、持续的过程的长短等) 不同,通过加工新 增加的价值也有差别。工业结构表现为以原材料 工业为中心转向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关联产业: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
产业,在投入产出或工艺上与主导产业有直接联 系。包括后向关联(上游产业)、前向关联(下 游产业)和侧向关联。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基础产业:前两者的基础。公共服务部门、设施、
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 产业和社会性基础产业。 潜导产业:存在于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之中的、 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雁行模式”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在对其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国内生产困难时, 靠进口满足需求; 国内替代阶段,在国内生产该种产品的条件成熟后,以 国内产品满足需求,替代进口产品; 出口阶段,国内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产品生产成本降低, 市场竞争力加强,产品转而进入国际市场。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日本学者赤松要(Kaname Akamatsu)“雁 行模式”
基本结论:后进国家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 行发展形态,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如日本 从纺织工业开始进行工业化,然后实行重工业化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市场

雁行产业发展模式
时间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



ຫໍສະໝຸດ 一、产业结构分类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四、产业结构演进的诱因与机制 五、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六、主导产业的选择 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实证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始终伴随产业结构的转换。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 标志。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的构 成和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联系等关系的 总和。
生产生产资料、生产生活资料

农轻重分类法:产品单位体积的相对重要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

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资本资料和其他产业三类,
75%
汽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是机械工业,
是重工业,但属于消费资料工业。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分类法
1)基础材料产业;2)加工组装产业; 3)生活消费品产业;4)建筑业; 5)商业;6)服务业;7)其他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 业、公务和其他各项。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标准产业分类法:十大项
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矿业和采石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供水业; 建筑业;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信息部门发展迅速,信息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就
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不断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启示
一、二产业要有相当的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 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三产业只有在一、二产业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多 方面的服务。只有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定程度, 第三产业才能应社会需要而迅速发展。
四、产业结构演进的诱因与机制
(一)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 (二)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三)区域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四)区域政策与产业结构演变 (五)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演变 (六)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增长的推动
四、产业结构演进的诱因与机制
(一)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革命: 以产业生产技术体系质的变革为先导,在主要 生产技术与相关生产技术发生量与质变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产业门类、产业关联方式、产业结构与发展空前未有的、 划时代性的阶跃性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 18世纪的英国,特征是“机械化时代”。 第二次产业革命 :19 世纪中期美国与德国,特征是“电气 化时代”,也是“石油化时代”与“钢铁时代” 第三次产业革命: 兴起于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 为标志,特征是“电子化”时代。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P230
工业生产由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为核心向以加
工和组装为中心的结构变化过程。P236日本的 实证 工业增长对于原料的依赖降低。 P237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技术集约化规律P230
工业化初期,劳动力数量在工业中的地位突出,
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 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工业资源结构中的 资本积累居突出地位,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 随着工业精加工化,技术和劳动力质量将成为 工业资源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技术集约 型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
业净产值)把工业化过程分为4阶段: 6-4,消费品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 3.5-1.5,资本品生产迅猛发展,但仍低于消 费品生产 1.5-0.5,资本品和消费品基本相当 1以下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
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按人均收入变 化分阶段: 阶段 人均国民收入(美元) 第一阶段 140—280 第二阶段 280—560 第三阶段 560—1120 第四阶段 1120—2100 第五阶段 2100—3360 第六阶段 3360—5040 从第一到第五阶段,人均国民收入构成变化: 农业37—6%、工业15—36%
四、产业结构演进的诱因与机制
(二)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社会的需求结构、消费 结构都将发生变化,拉动产业结构做相应调整。
某一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 的增长率/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收入水平很低,消费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是吃饭, 食品需求收入弹性远高于其他产品,先兴起农业。 随着食品收入弹性的降低,非食品消费收入弹性 上升,消费需求向穿和用转移。为适应消费结构 的变化,发展消费品工业,先从纺织业开始。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库茨涅兹 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产业结构的信息化
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P-224表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产业移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第一产业减少,第 二、第三产业增加。 动因:产业之间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相对收 入的差异。
第二阶段:1957—1978年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阶段
第三阶段:1979年——1995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