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义礼智信优秀课件

仁义礼智信优秀课件


今天我们怎么借鉴“仁义礼智 信”?
集体宣誓—— 做个有道德的人
班主任总结
同时身体力行,让中 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 断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 们都应该不断深入学 习、理解华民族优秀 传统伦理价值观;
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 的国家尽自己的一份 绵薄之力。







——
——
——









.
《 礼 记
丧 服 四
以 观 其 爱 焉 。
.
《本 礼也 记。
儒 行 》
《之
礼 记
仁 。
.
经 解 》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 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 ,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 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 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 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 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 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 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 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 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 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 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 ——
——
——









《 说 文 》
致 福 也 。
夫 礼 , 天 下 之 经 , 地 《之 左义 转也 》。
导 之 以 德
齐 之 以 礼 《。 论 语 》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 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 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 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 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 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父亲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 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 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



——
——





.
《而 《

旬后 国

.

荣 辱 》
义 者 辱 。

晋 语 》
.

经 说 》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 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 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 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 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 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 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 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 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 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 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 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 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信定
言身
合以
于行
意事
——
——
也谓
。之
《 墨
《国信。


.










——


.
《 礼 记
得 之 谓 之
经信
解。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 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 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 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 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 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 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 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 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 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 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 —— ——
志 不 强 者 智 不 达 。
墨 子
《 修 身 》
吾 生 也 有 涯 , 而 知 庄也 子无 《涯 养。 生 之 》








老 子
明 。






曹冲称象
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 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知道这个大怪物 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 这只大象称一称?”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回家 搬出特制的秤,但大象实在太大了,一站上去,就把秤踩扁 了;有人提议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下分开秤,再算算看加起 来有多重,可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 可爱模样,不希望为了秤重失去它。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 要放弃的时候,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知 道怎么秤了!” 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 沉入多少,在船身 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 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沈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 接着,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 大象的重量了!
仁义礼智信优秀课件
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 内涵——“五常”指的是哪些品 格呢?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 “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
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 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 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
核心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