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识字教学

浅谈识字教学

浅谈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可见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
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与物相联识字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孩子们已经认知,这些被认知了的事物也成了他们口语中常表
达出来的词汇,只是他们还不认识这些事物的语言符号——汉字。

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急于学
会这些汉字的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及时地教一些与生活中事
物相关的汉字。

这既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又能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如在教“筷”时,我
首先拿出一双筷子,学生看到后便急切地说:“筷子!筷子!”在他们情绪高涨时,我引导说:“这是我们每天用来吃饭的一种餐具,我们都认识,你们想知道用汉字怎么表示吗?”孩子们
异口同声地说:“想!”我立刻拿出事先准备的“筷”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就这样学生很容易记
住了一个与生活中事物相关联的字。

正因为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事物与汉
字之间的联系,他们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自己寻找各种事物、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形象识字法
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的发展优于抽象思维,他们通过声音、色彩、外形等表象的东西来
感知周围的一切。

在顺应学生这一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用实物演示、编谜语、讲故事等方法
来识字,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使学生又快又牢地记住生字。

如教学“突”时,我采用让学生编故事的办法。

我先让学生观察字形,再让他们想想怎么记。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后,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户人家养了一条狗。

有一天,主人不在家,小偷来了,准备偷他家的东西。

这条狗突然从门洞里窜出来,小偷没有防备,吓了一大跳。

”多么有趣的故事,多么精妙的分析呀!学生在全面观察、动脑分析中掌握了字形、字义,识
字的自主权自然就转移给了学生。

三、情境识字法
小学阶段的孩子看周围的事物总是带着好奇的眼光。

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识字教学中注
入游戏化、趣味化的成分,寓教与乐,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满足他们的好
奇心。

如在教几个形似字“注”“住”“拄”时,我先组织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卡片,同桌之间
一个人出示一个人读,比赛看谁读得准。

再做拍手游戏,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过马路,要注意,红灯请你要停住,绿灯你就来通过,遇到拄拐老婆婆,伸出双手来帮助。

”在琅琅的儿歌声中,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得到了提升,轻松愉快的认识了许多字,学会
了归类,乐于助人的品德得到了体现,识字教学也步入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四、画图识字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而这种形体美表现在识字教学中往
往能将它与图画结合起来。

我经常利用学生对图画的兴趣,启发学生把汉字画出来,并加以
说明。

刚开始我示范画汉字,后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了用画汉字的方法识记汉字。

如教“明”字时,有学生画了一幅日月争辉图:一方面形象地展示了“明”字的形,另一方面又
揭示了“明”字的义。

这种图画的创作影响了学生的情绪,学生的识字变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不但让学生动笔画,还让他们解释这样画的原因,以此达到训练学生
形象思维的能力。

这种画汉字识字的方法不仅可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增强了他们的审
美情趣。

五、随时随地识字法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会感到满足,并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

正因为这样,我们教学生识字,仅仅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一次,我让学生在学校的花园中观赏花,感受春天给校园带来的变化。

这时一个学生发现了花园内的警示牌上面写着:禁止攀折!其中的“攀”他不认识,就问我是什么字。

这一问提醒了我——这不正是他们自主识字的体现吗,我何不利用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有效地识字呢?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有意识地让他们说说自己课外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答案真是太多了:有的说是在吃零食的纸袋上认识的,有的说是逛超市时在各种商品包装上认识的,有的说是在大街上的各种广告牌上认识的,还有的说在报纸、电视上认识的……这些识字途径不但没有带给学生课堂识字的压力,反而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识字的源头,做了识字的有心人,让生活成了识字的舞台,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