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

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

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1 处分原则:又称处分权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其基本含义是:当事人是否起诉或终结诉讼,何时或就何种内容、范围对何人起诉,原则上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国家不能干预。

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处分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开始,因当事人自主地撤诉行为而结束(2)诉讼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当事人决定审判对象(3)当事人可以在诉讼中变更、撤回和追加诉讼请求(4)原告可以放弃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原告的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可以在诉讼中就民事争议的解决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处分原则与辩论原则的关系:二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在于:(1)二者都是对当事人和裁判主体在民事诉讼中基本作用的原则性确定。

但其作用不同:处分原则侧重于规定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程序方面的不同作用实际上主要是通过肯定当事人的处分权来间接确定法院在诉讼程序方面的作用,是一种消极确定。

辩论原则主要从法院裁判所依据的事实来源来确定当事人与法院的关系。

(2)二者都具有对法院权力予以限制的功能。

处分原则主要从诉讼程序的动态来限制法院,使法院处于相对被动地位。

辩论原则是从裁判依据的静态来限制法院,使法院处于被动确认地位。

(3)辩论原则中的辩论从广义上包含了当事人的主张和陈述,因此,也可以说辩论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包括了处分原则的部分内容。

(4)处分原则强调了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自由支配,而辩论原则没有从权力的行使角度加以规范。

第三章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2.1 合议制度,是指有3名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庭,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具体行使民事审判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也称合议制。

合议庭是根据合议制度由3名以上、人数为奇数的审判人员组成的审判组织。

3.1 回避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有关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该案件诉讼程序的制度。

(最典型的体现了程序正义的特点)回避的主体范围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回避的事由:(1)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判。

案件(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其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其二,认为应当由该院受理的案件。

3.1 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或者土地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它是按照法院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来划分的管辖。

内容上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协议管辖、专属管辖、合并管辖和选择管辖。

例外规定——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例外情形有四种:A、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B、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C、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D、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特殊地域管辖:是指将当事人所在地、诉讼标的、诉讼标的物和法律事实等因素综合起来,以这些因素与法院之间的隶属关系为标准所确定的管辖。

其9种适用情况有a、一般合同纠纷b、保险合同纠纷c、票据纠纷诉讼d、运输合同纠纷e、侵权行为诉讼f、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g、海损事故损害赔偿纠纷h、海难救助费用纠纷i、共同海损承担纠纷4.1 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特定类型的案件只能有特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均无权管辖,当事人也不得通过协议变更管辖法院的制度。

专属管辖的案件有以下三类(1)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3)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5.1 共同管辖,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两个以上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

选择管辖是指两个以上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法院起诉6.1 协议管辖,指双方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后,以书面协议的方式约定管辖法院。

其应当具备的条件:(1)协议管辖的案件,必须是国内合同纠纷诉讼、涉外合同纠纷诉讼或者涉外财产权益纠纷诉讼(2)不得违反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3)只能对第一审案件管辖法院进行约定(4)只能在法律规定的法院范围内进行选择(5)通过协议所约定的法院必须要明确(6)必须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7.1 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以后,发现自己对案件并没有管辖权,从而通过裁定的方式将该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其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a、受移送案件已经由移送法院受理b、移送法院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c、受移送法院对该案件有管辖权指定管辖,是指上级法院以裁定的方式,指定辖区内的下级法院对某一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

其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a、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自己对受移送的案件没有管辖权b、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c、人民法院因管辖权发生争议,无法通过协商解决管辖权的转移,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同意,将某个具体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下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下级人民法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同意,将某个具体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

管辖权转移和移送管辖都是通过裁定方式来确定案件的管辖,但两者确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性质不同。

前者所转移的是案件的管辖权,而不是案件;后者所移送的是案件而不是管辖权(2)作用不同。

前者是对级别管辖的调整,即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将级别管辖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进行调整。

后者却是纠正法院错误行使管辖权的方式,是法院错误受理案件的一种补救措施(3)程序不同。

前者可以因为上级法院决定的单方行为而发生转移,又可以因为下级法院报请上级法院和上级法院同意的双方行为而发生转移。

移送管辖只表现为移送法院的单方行为,即移送法院通过裁定的方式将案件移送给它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而不需要经过受移送法院的同意。

8.1 管辖权异议提起的条件a、主体,只能是本诉被告(原告,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能提起管辖权异议)b、客体,是指当事人异议的对象,即受诉法院对本案一审的管辖权c、时间,为提交答辩状期间届满之前,即被告受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之内。

第七章当事人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要求法院行使民事裁判权的人。

狭义的当事人,仅指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事人还包括第三人(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第八章共同诉讼2.1 固有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以上,其诉讼标的同一的共同诉讼。

认定,司法解释P90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是指数人作为诉讼标的的法律关系,虽然不要求必须一同起诉或应诉,当事人有选择一同起诉或应诉,或者分别起诉或应诉的权力,但一旦选择共同诉讼,则必须对共同诉讼人的诉讼标的作合一确定。

3.1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且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

适用条件a、有两个以上属于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b、由同一法院管辖,适用同一诉讼程序c、符合合并审理的目的d、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当事人也同意合并审理4.1 诉讼代表人,是指为了便于诉讼,由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出来,代表其利益实施诉讼行为的人。

(我国的诉讼代表人制度,是以共同诉讼制度为基础,并吸收了诉讼代理制度的机能。

诉讼代表人制度可以分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与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相比,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特殊程序有a、需发布公告b、登记c、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裁判的效力。

第九章第三人1.1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而参加诉讼的人。

其参加诉讼应符合的条件:a、对本诉中的原告和被告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b、所参加的诉讼正在进行中c、以起诉的方式参加。

2.1 被告型第三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被告型第三人不同于辅助型第三人,由于要在实体上承担民事责任,该第三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实际上已经成为诉讼标的,是法院审理和判断的对象,因此被告型第三人一定是当事人。

第十一章诉1.1 诉权是指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对民事争议进行裁判的权利。

诉的种类:a、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

b、给付之诉,是指原告向被告主张给付请求权,并要求法院对此作出给付判决的请求。

c、形成之诉,是指原告要求法院变动或消灭一定法律状态的请求权。

2.1 诉的利益,是指当事人所提起的诉中应具有的,法院对该诉讼请求作出判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权利保护的资格和权利保护的利益。

3.1 诉讼标的,在民事诉讼中予以审理和判断的对象就是诉讼标的,诉讼标的从其最简单的含以上讲就是诉讼的对象。

4.1 诉的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有一定联系的诉合并在同一诉讼程序予以审理的审判行为。

其应具备以下条件:a、若干诉讼请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包括诉讼主体方面的联系和诉讼客体方面的联系b、受诉法院对其中的一个诉具有管辖权c、合并的若干诉需使用同种类的诉讼程序。

诉的变更,广义上是将其视为诉讼请求的变化,狭义上指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变动。

诉的追加,是指在诉讼中,原告在原有诉讼请求存在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诉讼请求。

第十二章证据1.1 下列几类人不能做证人:1)证人证言是真人对案件真实情况的陈述,因此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做证人。

2)诉讼代理人与证人的地位是冲突的,诉讼代理人不能在一个案件中既是代理人又是证人3)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和参与民事诉讼的检察人员如果在自己参与的案件中作为证人就可能影响审判的公正性的不能作为证人。

2.1 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对证据加以固定或保全的制度。

其应符合以下条件:a、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b、证据保全应在开庭审理前提出。

第十三章证明1.1 证明对象的范围:a、事实b、法规c、经验法则无需证明的事实a、众所周知的事实b、自然规律及定理c、推定的事实d、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e、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定的事实f、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g、自认的事实2.1 证明责任的倒置P1593.1 质证,是指当事人、诉讼代理人以及第三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对当事人及第三人提出的证据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以及证明力的有无、大小予以说明和质辩的活动或过程。

4.1 认证,是指法庭对经过质证或者当事人在证据交换中认可的各种证据材料作出审查、判断,确认其能否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