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学期教案初二语文下学期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受汉语之美之奇之瑰丽。
2.明确阅读的重要性与个性化写作的必要性。
二、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三、学习重点感受语文之美,明确学习方法及要点。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五、课时设计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语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
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语文,怎样学习语文。
虽说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觉得这确实有探讨的必要性。
因为,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以识记为主,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而现在,我们同学由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由儿童变成少年了,我们就要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去感悟《离骚》汉赋的气势如虹、唐诗宋词的凝炼隽永、诸子散文的词彩句丽;去探讨那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四大名著。
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他能使你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更能使你文思泉涌,笔下生辉。
(二)何为语文一、问大家一个应该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语文?(自由回答)组织讨论。
二、小结1.语:语言。
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言。
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字,每一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分的重要。
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基及其运用)以外,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
以及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
4.语文的性质: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
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语文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文。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三、刚才的回答我们似乎是在力求科学。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个风格,回答得尽可能诗意一些,这样,我们以“语文是……”的形式在练习本上尽可能地多地写一些话,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而小组内交流,请把大家认为精彩的话作上记号,待会儿请一个同学组织一下代表小组发言。
1.独立书写,小组交流;2.各组奉献,前面已经被人讲过的就不必再说(发言者自己先报姓名。
老师遇到十分精彩的,要问这个创作者的姓名,要求课后交上来)。
四、出示袁卫星的有关语文一段话,请大家尽快记诵。
1.大声地朗读。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袁卫星)2.提问:你知道其中的哪些典故?哪几本书?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典故?读过哪些本书?4.背诵,默写。
(二)如何学好语文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
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③多看有益的影视节目④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三)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一、做好课文的预习:1.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作业本上抄注音、注解一遍,词语三遍。
作业本距离左边1厘米处划一竖线。
第一行写课题,第一行第一列写日期,第二行开始写内容,要写题目,题号统一写在第一列。
次日交。
2.再读课文,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
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
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3.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
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二、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
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四人小组,组长)。
注意要收放自如。
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三、整理思路和笔记,写写学习心得。
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
书上课后有作业的,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同上。
每篇课文上好后准备好听写,听写内容包括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问题。
作业优良计,听写100分计。
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三遍。
不合格的重做重听。
三、其他事项:1.课前演讲,写好稿子在方格稿纸上,提前一天给老师看,内容可关于语文的各方面。
时间3-5分钟。
其他同学点评。
10分计。
2.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
写在作文本上,第一页写目录。
100分计。
3.做个随笔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取个笔名,配点画。
每周随笔两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5分计。
4.做个摘抄集。
每周两次,如果是短文章,全抄,写明作者及出处;如果是书籍中的语段,至少500字。
抄完后就你所摘录的这段写感想。
感想至少也是100字。
5分计。
5.剪报本,贴好后,注明报纸名称、版面和日期。
写点评,一个点评至少100字。
半个学期交一次,一个学期交两次。
优良计。
6.课外读本自己看,选取内容自己上。
加分。
7.词语手册自己看,抽查,扣分。
8.作业本在预习时自己做,上完课做完作业。
一个单元交一次。
平时抽查,扣分。
9.每人每周练习三篇钢笔字。
10.积累。
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
三、结束语同学们,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要在一起度过三年的时光,我们要好好地度过这三年。
我很爱你们,不过请记得爱是相互的,我也同样需要你们爱我,非常需要。
你们应该向我和其他人证明你们都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
我相信你们在这三年里会是你们自己和我共同的骄傲,无论在语文学习上,还是在其他方面。
我现在不需要你们在口头向我保证,相信大家在内心已经向自己作出了保证,并且将会在行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初二语文下学期教案一. 教学目标:1. 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1. 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 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 教学安排:2课时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1. 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 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 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 明确:(1) 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 讨论交流:(1) 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 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明确: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
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
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 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明确: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
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
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一. 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二.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
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