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试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地理试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测试(新人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解析】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

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可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答案】 1.B 2.C2009年3月初,我国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受某天气系统影响。

下表为华北平原甲、乙、丙三地(同纬度)三天气象资料统计表。

读表完成3~4题。

确的是( )A.a B.bC.c D.d4.3月2日丙地气温最高,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 B.大气削弱作用弱C.受暖气团影响 D.大气逆辐射强【解析】分析统计表可知,3月2日甲乙丙三地均在经历或即将经历冷锋天气,排除C、D项。

甲乙两地均为阴雨天气,因冷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3月2日,丙地正处于冷锋前方的暖气团控制之下,故天气晴朗,气温相对较高。

【答案】 3.A 4.C下图是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处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6.图中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解析】5题,通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考查了考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灵活运用。

由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低纬的风向左偏(注意应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来判断左偏右偏),表明此半球应为南半球,a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应为南半球西风带。

6题,b处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大陆中部(澳大利亚中部地区)形成了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答案】 5.B 6.A2008年热带风暴“凤凰”于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后加强为强台风,在福建登陆,有14省(市)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据此回答7~8题。

7.影响我国的台风最可能生成于下图所示地区中的( )8.台风“凤凰”的移动路径不可能是下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影响我国台风形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读图可知,A地最可能。

台风运动路径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读图可知,台风“凤凰”的移动路径不可能是④。

【答案】7.A 8.D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9~10题。

9.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 B.90°N、赤道低气压带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 D.60°S、赤道低气压带10.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A.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B.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C.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解析】第9题,通过读图可以得出50°N左右出现了一个高压中心,此时60°S附近出现了气压最低值。

第10题,亚欧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意味着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符合条件的只有D项。

【答案】9.A 10.D小实验:(如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

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

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下,装CO2的温度较邻瓶高,最大可达4 ℃。

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A.温室效应 B.酸雨污染C.大气污染 D.臭氧层破坏12.下列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加大气温度B.能分解氧分子与氮分子为原子,使大气强烈增温C.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能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增加大气温度13.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②火山喷发③过度发展核电④过度砍伐森林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①④【解析】在实验中,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如红外线)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

大量燃烧矿物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过度砍伐森林使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减少,也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量增多。

【答案】11.A 12.C 13.D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下题。

1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甲的大气能量主要来自地面,乙的大气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的直接吸收,经测量发现甲温度高,说明近地面大气主要热源是地面。

【答案】 D“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

回答15~16题。

15.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解析】抓住题目中“最后一次寒冷事件之后。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可确定应是③。

依据题图中信息,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应是呈波状上升。

【答案】15.C 16.C9月中旬,浙江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 ℃,则被认为进入秋季)。

读杭州2008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17~18题。

别是(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18.2008年9月24日,杭州地区( )A.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B.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C.开始进入秋季D.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解析】第17题,分析9月15日~23日的日温差即可知其大致变化规律是增大,与天气状况有关,多云天气白天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大气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性强,日温差小,晴朗天气日温差大。

第18题,9月24日天气转阴,故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

【答案】17.D 18.B下图为我国某地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19~20题。

19.在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中( )A.a地的气压比b地低 B.c地附近有冷锋活动C.d地的风力比e地大 D.e地的风向为偏北风20.a、c、d、e四地中,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A.a、c B.a、eC.e、d D.d、e【解析】根据图中各点的气压值,可简单地绘制出等压线,从而可看出,这是北半球的一个低压中心,a地的气压比b地高,c地附近会有暖锋活动。

d 处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比e地小,故风力比e地小;e处的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会形成偏北风。

根据上题所言绘制出的等压线可知,该气旋的东部和西部分别会形成暖锋和冷锋,在锋面冷空气一侧的c、a,即暖锋的锋前、冷锋的锋后,可能会出现降水天气。

【答案】19.D 20.A二、综合题(共40分)21.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4分)(1)在图中标出高、低压中心。

(2)判断各点风向: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若此图中,乙系统在太平洋上,此时应为北半球的______(季节),此系统的名称为________。

(4)图中A、B、C三点能正确表示东亚冬季风的是________。

(5)图中A、B、C三点能正确表示南亚夏季风的是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具体解题思路和步骤如下:(1)先由闭合等压线由内向外数值高低变化判断甲为低压中心,乙为高压中心。

(2)在高、低压中心图中,过A、B、C三点,分别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由此判断出A点为偏南风,B点为东北风,C点为西北风。

(3)乙为高压中心,夏季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所以,当乙在太平洋上时为夏季。

(4)东亚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因此,C点能表示东亚季风区的冬季风风向。

(5)南亚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因此A点能表示南亚季风区夏季风风向。

【答案】(1)略(2)偏南风东北风西北风(3)夏季夏威夷高压(4)C (5)A22.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未来10~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2.7 ℃,年均降水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2分)材料一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防治?【答案】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

(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

(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测。

23.下图表示30°N~60°N 的大陆部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图中A 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C 两地中,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的地区是________;冬雨夏干的气候分布在________地区,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 处常年受________气团控制,其气候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