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区内岩浆岩较为发育,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
其侵入和形成时代为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中元古代和中生代;按岩石谱系划分为11个超单元,29个单元。
晚太古代侵入岩、早中元古代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章丘—长清的南部地区,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区—历城—章丘北部地区。
太古代、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中酸性岩,普遍遭受变质作用与太古界变质地层一起构成结晶基底。
中生代侵入岩和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岩。
一、侵入岩(一)晚太古代侵入岩各单元侵入岩体一般呈岩基、岩株、岩脉状侵入于泰山岩群地层中或呈包体状分布于元古代侵入体中。
1 万山庄超单元(1)安子沟单元角闪石岩:集中分布于长清县万德镇王仙庄一带,岩体长约600米,宽约300米。
岩性为绿泥滑石透闪阳起石岩(角闪石岩),灰绿色粗粒状结构,粒径一般大于5毫米,块状构造。
(2)南官庄单元斜长角闪岩:集中分布于郊区北园镇北辛庄一带,其他地带呈包体存在。
区内岩体长1400米,宽200米,向南延至泰安市。
岩性为灰绿色,粒状变晶结构,弱片麻状构造。
2 蒙山超单元(1)望府山单元条带状英云闪长岩:在长清县万德镇朱家峪、上营、万德村一带分布,岩体长5公里,宽2公里。
有呈包体出现地段,岩性为灰白、灰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条带状构造,条带由长英质矿物和暗色矿物相对密集构成,宽度一般为济南市侵入岩谱系3~5毫米。
(2)北官庄单元片麻状中粒角闪英云闪长岩:分布于历城南部下降甘、桃科、黄巢一带,岩体长5公里,宽18公里,向南延伸至莱芜市。
岩性为花岗变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
(3)上港单元片麻状中粒奥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西营、锦绣川和长清南部马东乡—黑峪—杜家庄一带,岩体境内长5公里,向南延伸至莱芜市和泰安市。
岩性为灰白色半自形中粒鳞片粒状花岗变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
3 南涝坡超单元(1)西店子单元蛇纹岩、透闪阳起石岩:主要分布于长清南界首小辛庄一带,岩体长800米,宽200米。
岩性为灰白—淡绿色纤维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2)麻塔单元角闪石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下降甘、桃科、柳埠、侯家庄一带。
岩体长1~6公里,宽200~800米不等,岩体呈岩株、岩脉和岩瘤产出。
岩性为黑绿色中粒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4 峄山超单元(1)桃科单元中粒辉石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历城南部桃科以北地区。
桃科岩体长7000米,宽1200米,有分叉现象。
岩性为暗绿色中粒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为主。
(2)大众桥单元中粒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于长清南部池子崖—白马寺—白石崖一带,岩体长8公里,宽6公里,向南延伸至泰安市。
为灰色、灰黑色半自形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3)窝铺单元中粒英云闪长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窝铺、里卧龙池一带,岩体长4公里,宽1公里,向南延伸至莱芜市。
岩性为浅灰、灰白色,中粒及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晚太古代侵入岩体赋存的主要矿产有饰面花岗石,如大众桥单元石英闪长岩产泰山黑白花饰材。
均可做为建筑石材加以利用。
桃科单元辉石闪长岩中赋存有铜镍铂矿。
(二)早元古代侵入岩各单元侵入体多呈岩基、岩株、脉状产出。
侵入于泰山岩群和晚太古代侵入岩体中,多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片麻理方向一致,规模一般较大。
1 傲徕山超单元(1)望母山单元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界首以北皮家店—油楼山一带,长8000米左右,宽6000米左右。
为灰白色,半自形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2)松山单元中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南部孙家峪、桃尖山、大龙岗一带。
岩体长8000米左右,宽1000米左右。
历城南部北麻套、桃科一带也广泛分布。
岩性为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中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3)调军顶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历城南部北麻套以东地区,区内长3000米,宽1000米,向南延伸至莱芜地区。
岩性为灰白色,以细粒为主,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 四海山超单元狼窝顶单元钾长花岗岩:分布于历城南部柳埠窝铺一带,长6000米,宽1000米,向南延伸,呈脉状北西向展布。
岩性为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局部片麻状构造。
3 红门超单元(1)中天门单元中粒石英闪长岩:分布于长清县张夏纸房一带,长约5000米,宽1000米。
岩性为灰黑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西房庄单元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布于长清南部西房庄—邱家庄一带,岩体长约14公里,宽约4公里,呈北西向展布。
岩性为浅肉红色,半自形中细粒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
4 摩天岭超单元(1)兔耳山单元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南部兔耳山、石横、东龙湾、双泉一带。
双泉岩体长4000米,宽2000米,其他处分布规模较小。
岩性为灰色、灰红色,变余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2)斜峪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分布于长清县万德镇孙家峪西地区,岩体长4000米,宽2000米。
岩性为灰白色半自形细粒结构,块状—弱片麻状构造。
早元古代侵入岩体赋存主要矿产为饰面花岗石,如松山单元二长花岗岩产“鲁清红”花岗石和“龙岗红”花岗石;望母山单元斑状二长花岗岩产“长城白”花岗石。
狼窝顶单元钾长花岗岩,调军顶二长花岗岩产“柳埠红”花岗石。
西房庄单元花岗闪长岩赋存有“灵岩红”花岗石,兔耳山单元二长花岗岩赋存“肥城红”花岗石。
(三)中元古代侵入岩牛岚单元辉绿岩:主要分布在历城南部桃科地区,呈岩脉状侵入于桃科单元岩体中,脉长2~10公里不等,宽一般20~50米。
(四)中生代侵入岩中生代侵入岩体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区、历城流海、章丘茶叶山一带。
呈东西向展布,岩体多呈岩基、岩株及脉状产出。
岩性以中基性、基性岩为主。
侵入于寒武、奥陶、石炭、二叠系中。
1 济南超单元(1)无影山单元含橄榄辉长岩:分布于济南西郊无影山及东郊卧牛山一带,长约2公里,宽约600米。
为灰黑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
(2)匡山单元中粒含橄榄苏长辉长岩:分布于匡山、标山、粟山、凤凰山、华山等处,大部被第四系覆盖。
岩性为灰黑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3)药山单元中粒苏长辉长岩:分布于济南西郊药山一带,长约1000米,宽500米。
岩性为灰黑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4)金牛山单元中细粒辉长岩:分布于济南北郊金牛山、鹊山一带,长1~5公里,宽0.5~2公里。
岩性为暗灰色,中细粒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5)马鞍山单元中粒辉石二长岩:分布于济南西北郊马鞍山一带,长600米,宽400米。
为灰白色,中粒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似斑状构造,块状角砾状构造。
该超单元中的矿产主要为饰面花岗石,如匡山、药山单元苏长辉长岩产“济南青”花岗石、济南卧牛山、匡山、华山一带都产优质“济南青”花岗石。
其次在与寒武系、奥陶系的接触带中常形成中、小型接触交代型铁矿,如济南张马屯铁矿等。
2 埠村超单元(1)西杜单元辉石闪长岩:岩体位于历城东部顿丘、沙沟一带,出露面积约10公里。
岩体呈北西向延长,长约4公里,宽约2.5公里,椭圆形。
侵入于中下奥陶统石灰岩中。
接触带发育强烈的矽卡岩化,并伴有铁矿产生。
岩性为灰绿—暗灰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2)大有单元中细粒闪长岩:主要分布在历城南泉,章丘大有、阎家峪—张家庄一带。
历城高而也有出露。
大有岩体长2公里多,宽500~1000米;阎家峪—张家庄岩体长约6公里,宽300~1000米。
岩性为灰、灰黑色,中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3)李家楼单元闪长玢岩、似斑状闪长岩:分布于章丘大有、六山圈及历城卧虎山、得泉沟一带。
卧虎山岩体长约1.5公里,宽约500米。
岩性为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该超单元有关矿产主要为矽卡岩型铁矿如沙沟、流海大有等铁矿床。
3 沂南超单元(1)茶叶山单元苏长辉长岩:分布于章丘茶叶山、孟白庄、十九郎庄、梭庄一带,茶叶山—孟白庄岩体规模较大,长达5公里,宽约1公里。
呈北西向带状展布。
倾向北东,倾角60度左右。
岩性为灰黑—灰色,中细粒辉长结构,块状构造。
(2)林泉单元中细粒黑云母辉长岩:分布于梭庄北部,岩体长约1公里,宽200米。
岩性为暗灰绿色,辉长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该单元矿产主要为饰面花岗石石材。
(五)脉岩区内脉岩种类较多,分布范围广泛,规模大小不一,具多期性,主要有辉绿岩脉、煌斑岩脉、伟晶岩脉、细晶岩脉、二长斑岩脉、辉长玢岩脉、闪长玢岩脉、辉绿玢岩脉等。
(1)伟晶岩脉:在历城、长清、章丘都有分布,长清南部一伟晶岩脉长约1800米,宽50米左右,呈北西向脉状产出,为肉红色巨晶文象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黑云母。
另在济南辉长岩体中常伴有辉长伟晶岩脉产出,一般规模较小。
(2)煌斑岩脉:分布比较广泛,呈脉状或岩床产出。
长清南部一煌斑岩脉约长3公里,宽30~50米,呈北北西向脉状产出。
岩性为灰黄色,煌斑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约25%,主要为透辉石、普通角闪石,基质为透辉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方解石等。
(3)辉长玢岩:分布于章丘梭庄东南部一带,长3公里,宽约30~50米,呈北东向脉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灰—黑灰色,斑状结构。
斑晶由斜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基质由斜长石、普通辉石、黑云母、石英组成。
(4)闪长玢岩:分布于章丘茶叶山南部和梭庄北部,其中有长约500米,宽约400米和长2000米,宽50米者,脉状产出。
岩性为灰色,具斑状结构,基质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物组成斑晶由斜长石和少量辉石组成。
基质以斜长石为主。
另在历城、长清也有分布。
(5)二长斑岩:分布于章丘梭庄北部和丁家庄南部,长1~3公里,宽30~50米,呈近东西向和北东向脉状产出。
岩性为灰色、浅肉红色,中粒斑状、似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基质以正长石为主,少量斜长石和石英。
(6)辉绿玢岩:分布于章丘茶叶山东侧,长约1公里,宽约100~200米,呈北西向脉状产出,岩性为灰黑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由辉石组成,有少量橄榄石斑晶。
(7)石英脉、细晶岩:主要分布于太古界变质岩地层和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侵入岩中,一般规模不大,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宽数米至数十米。
在章丘南明—十字口一带和南石屋一带有分布,历城柳埠、西营也有分布,常形成硅石和玻璃用原料。
与脉岩有关的矿产较多,如钾长石矿、硅石矿、饰面石材矿、铁矿、重晶石矿等。
二、火山岩区内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章丘梭庄、十九郎庄、孟白庄一带和历城北部魏化林—十里堡一带,后者呈隐伏产出。
因具火山、沉积双重性质,也组成白垩纪青山群八亩地组,属陆相火山岩地层。
为燕山晚期形成。
火山岩种类有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熔岩和次火山岩。
(一)章丘北部火山岩(1)火山熔岩类: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