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优质课教案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
《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
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
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
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
所以教学这首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人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1、挂图,生字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晴朗夜晚的天空。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
)“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演示:出示挂图),问:图上都画了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初读诗文,自主识字1、教师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读中、在欣赏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3、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4、同桌互读古诗,互相评议。
5、指名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三、语境识字,熟读诗文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组交流识字方法。
3、汇报。
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组词,用你喜欢的字说一句话。
6、游戏:找朋友。
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7、自由练读。
(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8、指导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指名读文,注意字音读得是否准确,是否读出了节奏。
10、伙伴开展竞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自己找伙伴赛读。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语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观察描摹,指导写字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目、耳”,小组展开讨论:这两个字怎样写?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每一笔都写在什么位置?2、汇报。
3、教师写。
提示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
4、自由练写。
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让自己满意。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
(教师注意对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讨论和评议时教师一定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和示作用。
)第二课时一、游戏巩固,复习生字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
)2、齐读古诗。
二、读读比比,激发兴趣1、指名读,大家评。
(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2、组互评。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三、感悟诗文,加深体验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
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3、你有没有想念过爸爸妈妈或想过家?说说当时心里是怎样的?4、大诗人白跟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首诗的,你能再来读读这首诗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
)4、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
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背诵诗文,背背演演1、参照插图,边想诗的意境边自由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可以同桌背,组背,自由找伙伴背。
)3、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
(配乐)五、观察临摹,指导写字1、大屏幕出示“头、米”,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要掌握重点笔画的位置,汉字基本上能写端正。
)2、教师写。
(提示“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3、学生描红、临写。
(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与执笔方法。
)5、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学习伙伴和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和写字的乐趣。
)六、课外延伸,加强实践静夜诗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发展源远流长,璀璨夺目;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诗教”的民族,孔子甚至把它强调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高度,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古诗那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是任何文学样式所不能替代的。
历来的小学教材都编入许多古典诗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背的古诗就有80首。
这些古诗深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静夜思》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第三单元安排了一首古诗《静夜思》,三首儿歌《小小的船》、《影子》、《比尾巴》和一篇课文《》,揣摩编者构成这一组课文的意图,不难看出《静夜思》、《小小的船》都是描写月亮的,《影子》、《》两篇文章侧重在描写太阳,最后一篇《比尾巴》写出了6中小动物尾巴的特点。
综合起来,每课都有比喻句,要借助课文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自然的美丽、神奇,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而本文是我国伟大的诗人白写的一首游子深切思念故乡的古诗。
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诗人以月亮为意象,在宁静的夜晚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诗中意境简单明了,诗句节奏具有音乐美,易被学生接受。
让我们一起在如画的诗中来体会思念故乡的乐曲吧!三、分析学生小孩子上一年级时,还保留着不少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与习惯,比如说喜欢玩耍,好动等等。
小孩的分析理解、识记能力比较弱,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则比较好。
小学阶段,是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的训练和约束的阶段。
在前两个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语音和笔画知识。
基于小孩子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可以采用图片和儿歌的形式来认识学习生字词。
同时,让他们慢慢地接受书面阅读,培养阅读语感。
因此,这节课老师要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听古诗儿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反复吟诵古诗,培养语感;通过图片认字游戏掌握生字词。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字词积累: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10个生字:“静”“床”“夜”“光”“举”“头”“低”“故”“望”“乡”,4个会写的字:“头”“乡”“床”“故”;2.理解背诵古诗;3.培养吟诵能力和语感,激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过程和方法:由老师引导,通过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诗人对故乡深切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儿歌、做游戏掌握字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熏感染,潜移默化感知诗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以形象的方法学习生字,在阅读中提出疑问,积极思考,理解诗歌容。
2.反复吟诵,背诵诗歌。
(二)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理解诗歌的涵,想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六、教学方法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一)吟诵教学法;(二)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三)配乐朗诵法。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是综合考虑了新课标的要求和一年级学生的普遍特点后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七、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电脑、网络、课件、视频、多媒体展示平台。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静夜思》儿歌版、谜语、生字卡片,《静夜思》背景音乐。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八、教学过程(一)猜谜语,激兴趣,导入新课1.师:相信同学们都很喜欢谜语吧。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考考大家。
有个东西‘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个镰刀。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课件,揭示谜底。
接着学生的反应,“是的,是月亮。
老师在给大家看一幅有月亮的画,不同的是它的旁边还有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和月亮有什么关系?”展示课件,进入古诗学习。
(设计说明: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端,导入激起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才会让老师教起来比较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本节以谜语游戏进入新课,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握重难点1.老师先吟诵一遍,读准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