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
一.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完成以下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4.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完成以下问题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3.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4.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以下问题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完成以下问题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附答案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拟人。

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3.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4.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3.①动静结合。

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4.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2.①运用想象、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3.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四.《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1.这首词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景中含有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凄惘之情。

2.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