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摘要:我国的乡村旅游则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目前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

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年的启动以及“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等宣传活动的深入,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支撑。

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和调整地区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

本文在明晰乡村旅游概念,运用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对黎平县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市场的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阐述了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梳理出了制约黎平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瓶颈”,提出了建设性思路和对策,为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黎平县;乡村旅游;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目录一、前言 (1)二、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 (1)(一)乡村旅游定义 (1)(二)乡村旅游特点 (3)1.资源乡土性 (3)2.主体参与性 (3)3.市场定势性 (3)4.花费低廉性 (3)5.地域差异性 (4)(三)乡村旅游主要分类 (4)三、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4)(一)黎平县概况 (4)(二)黎平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四、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一)政策法规比较滞后 (6)(二)服务管理水平较低 (7)(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7)(四)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8)五、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8)(一)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扶持 (8)1.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扶持 (8)2.可持续发展 (8)3.多方联动加大扶持力度 (9)(二)提高服务水平 (9)(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10)(四)开发旅游产品 (10)1.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10)2.延伸产业链条 (11)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言乡村旅游是新型的旅游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旅游和农村的角色定位,使传统的旅游从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走入农村“下里巴人”之列,而农村则幸运与旅游携手,享受“阳春白雪”的待遇。

乡村旅游首先从工业发展较快的欧洲起步,城市里的人们为了逃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业污染而发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由此,引发了国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进路,奠定和丰富了乡村旅游理论,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建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旅游结构发生了变化,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带来了田园牧歌式的曼妙和诗意,是一剂缓解紧张生活、工作的良药,迎合了现代社会回归自然的原始冲动和怀念曾经家园的情节。

亲近自然,吐故纳新,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别样生活,体会不加修饰的乡野的朴素和真实,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

乡村旅游的发展,符合党和国家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能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是合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乡村旅游是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开发一定要建立在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容、形象良好的村貌和以较为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同时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必须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要重视发展乡村旅游的各项条件,逐渐完善乡村旅游所在地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循环。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丰富城乡居民生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一)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的名称五花八门,粗略估计有休闲农业、观览农业、观光农业、风光农业、农村旅游、田园旅游、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等十多种称谓①。

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含着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内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特大系统,在每一个侧面又包括着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诸多的因素。

而且乡村处于一种绝对的发展和变化中,昔日的乡村己是如今的城市,现在的乡村也可能会成为将来的城市。

乡村地区是相对城市地区的,乡村性是相对于城市化的,它们都是一个相对的地域,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所以对乡村旅游进行精确定义具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乡村旅游的理论构建,只有在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界定后,才能对乡村旅游及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杨旭:是以农业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乡村文化资源所构成的全方位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②。

杜江、向萍:是以乡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③。

王兵: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学习、参与、娱乐等方式为一体的旅游活动④。

程道品、李丰生:是以远离都市的乡村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⑤。

中国国家旅游局出版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指旅游者在乡村或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上面仅仅列出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从各位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对乡村旅游基本上都是从四个方面对其加以界定:一是乡野农村,这是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二是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这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三是都市居民,这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四是回归自然、体验乡村,这是乡村旅①张朋. 乡村旅游中的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05(3)②杨旭. 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2010,7(2)③杜江,向萍.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9,(l)④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2009,(2)游的目的。

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农事活动、民俗风情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在此涵义的基础上,我们可将目前比较常见的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都看作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

同时,可以理解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支点。

(二)乡村旅游特点1.资源乡土性这是乡村旅游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方式的最重要特点,强调了资源的乡土属性,也说明了旅游活动的地点是在乡村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同时也说明了乡村旅游是是以乡村景物为吸引物、以乡村活动为主要特色的,一切活动均在乡村开展。

2.主体参与性乡村旅游包含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包括观光、娱乐、休闲、度假、学习、体验等等,游客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

比如可以直接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农业劳作情趣,也可以在劳动之余,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者购买鲜活的农产品或精美民间工艺品,感受乡村古朴的民风民俗。

3.市场定势性正因为乡村旅游活动地点和活动内容的固定性,导致了乡村旅游市场的定势性,即它的客源目标市场是重点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那些经济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大、中城市,顾客目标群体则是那些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对农村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和了解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于农村的好奇就是对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推动力。

4.花费低廉性乡村旅游不同于一般的国家级重点旅游景点,它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乡土特色的旅游活动,正因为是这样的特点,乡村旅游需要保持一种农村的本真的乡土气息,只要在能保证必要的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措施能够到位。

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成本相对较低,相应地乡村旅游的消费也就比较低廉。

5.地域差异性因为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乡村,不同的乡村就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农事传统,比如山区的乡村可能具有少数民族的风情,而湖区的农村可能以捕鱼的农事活动为主,牧区的居民则以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正因为地域不同导致的乡村的巨大不同,乡村旅游活动也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

(三)乡村旅游主要分类乡村旅游概念的不一致和对乡村旅游理解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乡村旅游分类差异,一般可见以下十一种分类方式。

一是是按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为观赏游览型、参与交流型、体闲度假型;二是按乡村性划分为自然风光旅游、农庄旅游、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三是按游客旅游动机可以划分为观光型、体闲型、综合型;四是按投资主体划分为农民投资、外来投资、联合投资⑥;五是按资源基础划分为“农家乐”、观光娱乐游、民俗文化游、劳动教育游;六是按旅游对象划分为田园型、居所型、复合型;七是按科技含量划分为现代型、传统型;八是按体验类型划分为休闲型、观光型、体验型;九是按资源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源型、市场型、中间型;十是按地理位置划分为郊区型、边远型、景区边沿型⑦;十一是按区位划分为景区边沿型、边贫地区型、都市郊区型。

三、黎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一)黎平县概况黎平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东接湖南靖州、通道县,南连贵州从江县和广西三江县,西倚榕江县,北靠锦屏、剑河县。

全县地跨东经108 度37分——109度31分,北纬25度44分——26度31分,县城地处东经109度08分,北纬26度24分。

辖25个乡镇403个行政村,1497个自然寨⑧。

国土面积4441平方公里,黎平县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

“黎平山珍,芳名千里”这是古代文人对黎平古邑文化的赞叹,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有一条路名为黎平路。

黎平古城,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⑥刘娜,胡华成. 都郭县友爱农家乐现状刨析与发展思路[J].国土经济,2011,(1)⑦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 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11,(3)有1300多年历史。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红军长征到贵州第一个县城黎平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确立了红军长征北上进军的军事战略路线。

这里虽然几经战火摧残,但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依在。

东城门洞、南城门洞等古城墙依然健在;二郎坡、马家巷、双井街等明清时期民宅建筑依然林立;湖广会馆、胡荣顺商号、九如堂等清初的商业古建依然高耸;何公祠、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万坪古战场等宗教军事古迹依然风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