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文题】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
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而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
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
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关资料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
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
卫国人,小孔子31岁。
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
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探究思考: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
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
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
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
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
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思考三:子贡“赎人”而不去报账的背后。
《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中引用了另一个故事:子贡到国外去,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回了他。
回国以后他既没有张扬,也没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
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
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思考四:子贡的性格和个人经济状况对其做事的影响。
和子路比较起来,子贡更注重“礼”。
他不会像子路那样鲁莽,也没有子路的直率,他懂得内敛和谦虚,做了好事不但不会去宣传,甚至会隐瞒。
所以,从动机上看,他并没有想利用这件事得到人们赞扬的意图。
再从经济情况看,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他根本不会在乎赎回奴隶的钱。
2.关于孔子与人们(评价者):思考五:寻找孔子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孔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孔子预想这种做法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肯定子路,因为他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向善批评子贡的行为,因为他为鲁国人们树立了太高的道德标准,导致人们因权衡利弊不做或少做善事。
点拨二:孔子认为评价好事的标准应是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只有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才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良性循环。
就子路的事情来看,它告诉人们只要做了好事就可以接受奖赏,在“利他”的同时完全可以“利己”。
这样做的意义更在于社会对“做好事”的认可。
点拨三: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
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
“报账”就损失了“名声”“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
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了。
思考六:寻找“人们”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
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
其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
点拨二: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认为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子路不该接受“那头牛”,否则就是“贪心”。
由此“人们”就会认为,以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做才合乎“高尚”的标准。
3.关于小孩的父亲和鲁国政府(相关人物):思考七:鲁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谈到鲁国的社会现实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依据记载,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
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而子贡则被看成是“品格高尚”。
思考八: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感恩心理。
能够出得起“一头牛”的奖赏, 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
如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如果这头牛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九:鲁国政府的错误。
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
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4/18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
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
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
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想之“果”】在对上述人物解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得到这样几个结论:1.动机说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通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是通晓“义”的,小人才把做事的目的放在“利”上。
子路跳进湍急的河里之时,一没和小孩的父亲要钱,二没想到自身的安全,可称为“义举”。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人们对子路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2.影响说明代袁了凡先生在论述这两件事情的好坏时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在这段话中,他肯定了“善”的标准,不在“现行、一时和一身”上,而在“流弊、久远和天下”。
这和孔子的思想一致。
因此,他并不以是否收受奖赏和个人的无偿付岀来评价“善”行,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去评价。
这就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批评子贡的原因。
3.名利说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义”和“利”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只不过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要“名”就不能要“利”,“做了好事不能留姓名”。
因此,人们才会评价子路受牛“贪心”,子贡不报账“品格高尚”。
4.道德说鲁迅说:“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结合鲁迅的说法,只有那些普遍,且又于自己和他人两利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因此,道德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奉献。
子路的做法没有错,他告诉人们,做了好事是可以接受奖赏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这种做法可以调动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然而,子贡则错在“当时鲁国社会的穷人多而富人少,穷人赎人而报账则品德不如子贡高,不报账则损失了金钱,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子贡为人们树立的是道德的高标,在贫穷的鲁国社会,人们只能仰望这样的道德。
5.法律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说:“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意思是说法律执行力量的强弱是影响国家强弱的基础。
鲁国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却不能保障执法的严格性,这是导致这条法律不能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再从子贡的角度来看,牺牲了金钱赎回了鲁国的奴隶,这本来是该得赞扬的, 可是他却触犯了鲁国的法律。
不同的是,一般人谈到触犯法律的时候,都是因为做了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而子贡却因为奉献而犯法,这似乎让人觉得荒谬。
6.感恩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小孩子的父亲因为子路救了他的孩子而报之以“一头牛”,是感恩的表现。
感恩必须是自愿的, 而且应该是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
这样的感恩当成为社会的一种美德。
【想之“准”】而对一段特别复杂的材料,写作前必须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的诀窍在于抓住两段材料的中心和把握材料的倾向性。
抓中心和倾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结合文字的多寡进行分析。
材料中写“评价者”所用的文字相对较多,在评价者中,写“孔子”的文字又是较多的。
因此,可以确定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在宣扬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由此,可以“影响说”作为作文的主题。
抓中心和倾向性的第二个方法是抓冲突。
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在性质上获得了一致性”,即都是好事。
所不同的是一个人“受牛”,一个人“不报账”。
这是争论的焦点。
人们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
而孔子则认为,“利”和“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从这一认识上的冲突着手,可以“名利观”及由此引申的“道德观”作为作文的主题。
【想之“深”“新”】“连线现实”可增加认识问题的深度,“逆向思维”可提高认识问题的新意。
关于做事者“动机”的思考。
子路作为救人者,最可宝贵的就是他的直率和勇敢。
这表现在他救人时“奋不顾身”及事后接受报酬上。
相对于子路的行为,连线现实生活,做一个比较: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人们要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时,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5000元,另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1000元,还说这是“看在英雄救人的份上”。
还有在上海黄埔江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问:“给多少钱?”还说,不说好价钱就不下水。
这些人救人讨价,和子路的奋不顾身形成鲜明对比,你是否感觉到子路的高尚了呢?关于评价者“价值观”的思考。
“人们”和“大家”在材料中作为评价者站在孔子的对立而。
他们对于子路“救人受牛”的评价是“贪心”,对于“子贡赎人不报账”的行为则大加赞赏,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仅认同“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