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课时 宋、辽、夏、金的关系和元 朝的统治
第二课时 宋、辽、夏、金的关系和元 朝的统治
第二课时
宋、辽、夏、金的关系和元
朝的统治 基础落实
一、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兴起:原居住辽河上游一带。唐末,契 丹人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 (2)阿保机建国:10世纪初,
丹各部。 916 年,阿保机称皇帝,定都上京。阿保
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 契丹 获取幽云十六 州;改国号为 辽 。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 忽必烈 改国号为元。次
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1276年,攻破 临安,灭 亡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辽阔的疆域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 西藏 、云
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 南海诸岛 ,都在元朝的
统治范围之内。
(2)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4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入主中
原,推动各民族间迁移频繁。元朝疆域空前辽
阔,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台湾也纳入澎湖
巡检司的管辖之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发展。
( 5 )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巩固。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的 先进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马克思说: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 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 律。”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鲜卑、女真、契 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旧俗”(指边疆少数 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最终总是 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指中国内地的封 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所 替代,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这 也是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的体现。
理解认识
辽、宋、夏、金时期有三次“和议”:
辽宋澶渊之盟、夏宋议和与金、南宋的绍兴议和。 它产生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一是给国家
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负担,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
机,一是结束战争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融 合以及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中华民族整 体的发展步伐。
三、元朝的统治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 (1)兴起
随手一练 1.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 哪一幅是错误的 ( ) C
• 变式: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图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 确的是 ( )
• 【答案】
B
• 2、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原无北伐心。”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 A.宋朝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
视角一
紧扣教材重点
本部分教材最突出的重点是宋辽、宋 夏、宋金之间的战和关系;元朝的统一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两宋时期的三次
和议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是重中之重。因而
复习时要注意针对这些知识点的命题
视角。
尝试命题1
从“天可汗”的称号到“澶渊之盟”的 ( D )
缔结,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
蒙古族发源于蒙古高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 铁木真
统一了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 源召开 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蒙 古汗国建立。 易混易错 “蒙古政权于1279年统一中国”这种 说法错误,因为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政权为元,所 以统一中国的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2)征伐战争 一类是对外战争:如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 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一类是统一全国的战争: 1234年,蒙古灭 金 ;后来又招降吐蕃 ,征服大理;
式不同.因此契丹的统治者对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统治 方式: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人的制度管 理汉人。 (1)是对先进的封建文化的肯定和保护; 影响 (2)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古代双轨制 (3)有利于民族融合, 的政治制度 推动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制度的特点 实质
民族分治(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第一,原因: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 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二,表现:一是民族融合 得到发展: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边疆各 族大量迁入 中原和江南 ,民族间的杂居,加强了民 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 女真
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 汉人”;唐
朝至元朝时大量波斯人和 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 定居,和汉、蒙、 畏兀儿 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 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二是加强了对边 疆的管理: 西藏 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 澎湖 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
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
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
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
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这段
材料反映的是
A.北宋和辽的友好交流
(
D
)
B.在宋辽边境设置榷场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提供岁币
3.元朝的行省制度
(1)背景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有效地管辖, 实行行省制度。 (2)内容 第一,在中央,设中书省、 枢密院 和御史台,中书
省为最高行政 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 最高军事 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 监察 机关。第
二,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 宗教 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
区。第三,在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
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金的社会发展。
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1127 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
来定都 临安 (杭州),是为宋高宗。
八字军 ”。 (2)北方抗金:太行山的“
①方针:“连结河朔”。
(3)岳飞抗金
②概况: 1140 年, 郾城 大捷。
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 年。内容: 淮水、大 (1)绍兴和议:时间: 散关 以北归金统治;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宋向金输 纳岁币。 (2)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3.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 ( 1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频繁,两宋与各民族政 权战争不断,这都促使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各民族杂居相处,有利于民 族融合。 ( 2 )少数民族政权受汉族先进文化吸引,主动 采取汉化政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 3 )两宋政府通过与各少数民族政权议和,维 持了边境长时期的和平安定局面。双方使者往来 不断,人民友好交往。通过榷场贸易加强了经济 文化交流。
•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C
3.《射雕英雄传》中长春子丘处机为让人永远记
住一段耻辱历史而为郭啸天和杨铁心未出生的
孩子取名一个叫靖、一个叫康。这段耻辱历史
是(
C
)
A.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B.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北宋灭亡
C. 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掳走徽宗、钦宗, D.绍兴和议规定淮水、大散关以北土地归金朝
行中书省 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 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3)影响
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 为我国的地方行政 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 到今天。 细节点拨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一种地方行政管
理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
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易混易错 元朝时期的宣政院不是管理西藏的地 方机构,是管辖全国宗教与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 构,驻地在西藏,但不是地方机构。
使宋辽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贸易兴旺,使者往来 不断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3.西夏的建立 (1)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
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 1038 年,元昊
庆,史称西夏。
称帝,定都兴
(2)仿唐宋制度文化。
4.宋夏和战
1044 年议和。内容:北宋册封“ 夏国主”,给夏岁
用: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2.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联宋攻辽, 1125 年,辽亡。
(2)金灭北宋: 1127 年,金统治者俘获徽宗、钦
宗,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原因:北宋统 治集团腐朽不堪,没有抵抗的决心。
氏族部落组织
军事组织
地方行政组织
是一种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 地方行政组织。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 而且能保证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
阶级统治
2.宋辽的和战
(1)宋初:宋太宗为夺取幽云地区,在 高梁河 之 战失败,转入“守内虚外 ”(对外防御,主要防范 和镇压人民)的政策。 (2)澶渊之盟:1004 年,澶州之战,辽方提出议 和要求, 1005 年订立和议。内容:宋每年送给辽 “岁币 ”,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比较认识 澶渊之盟的订立是在宋辽军队势均力敌
币,重开边境贸易。 历史认识 辽、夏、金政权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
政权,其对中国边疆的开发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
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
我国境内不同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如何认识宋辽、宋夏间的议和?
一方面: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加剧北宋财政困难。 另一方面,有积极的客观效果:给边境带来和平环境, 有利于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的情况下签订的,宋金和议则是在宋军事上占优势
的情况下签订的。
澶渊之盟
(1005年
宋辽和约 )
背景: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 下签订。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影响:一方面: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 政困难。
另一方面:结束辽宋几十年战争,形成辽宋对峙局面。
重点精讲
1.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 (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 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②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 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 等方式换取和平。③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 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④民族交流融合 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 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 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 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 ( 2 )影响: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也 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 高潮,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