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修正案九》主要内容解读(二)

《刑法修正案九》主要内容解读(二)

《刑法修正案九》主要内容解读(二)《刑法修正案九》主要内容解读6、危险驾驶罪《修九》八、《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1)增加危险驾驶应当追究刑责的情形。

将该罪处罚范围扩大至校车、旅客运输严重超载或严重超速行为,以及违反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并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

(2)犯罪主体范围有变化:不仅包括行为人即驾驶员,也包括了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

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负有刑责的要件是,对发生的危险驾驶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

总的来说该直接责任指向的主体是对机动车安全运行负有监督、管理的人。

(4)公路客运严重超载、超速列入危险驾驶罪。

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行为规定为犯罪,为依法打击酒后驾驶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这次刑法修改对造成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客运超载、超速等行为作出规范,将有效减少这类事故的发生。

7、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修九》九、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该条修改,取消了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或伪造货币罪的死刑。

其余与旧条文同。

8、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修九》十、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新旧对比: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部分,增加了罚金刑。

修订后的条文对三年以下的量刑幅度,增加了并处罚金的附加刑,其余没有变化。

9、伪造货币罪《修九》十一、刑法第一百七十条(1)新条文取消了罚金的具体幅度,代之以并处罚金的表述。

(2)取消了该罪的死刑。

10、集资诈骗罪《修九》十二、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百九十四条、第一百九十五条取消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的死刑。

11、强制猥亵男性入刑《修九》十三、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我国刑法典中强奸罪和强制猥亵妇女、儿童罪由于犯罪对象的限制很难适用,导致男性同性性侵行为很难被追究刑事责任,该条修改填补了我国刑法中的法律空白。

新旧对比:1强制猥亵罪侵害的对象由妇女,扩大到“他人”,即包含了男人。

2增加一种处罚情形,即“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即便不是“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但是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也可以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12、绑架罪《修九》十四、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新旧对比:(1)取消了绑架过程因过失造成被绑架人死亡的死刑;对过失造成被绑架人死亡的,只能适用第一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

(2)除了规定杀害被绑架人应处无期徒刑或死刑量刑外,增加规定了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其重伤或死亡的,也应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13、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者加重处罚《修九》十五、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拐卖妇女儿童在我国屡禁不止,此次对除罪条款的修改,对打击购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买方市场,遏制拐卖行为会起到积极作用。

新旧对比:1对购买妇女、儿童的行为一律作出构成犯罪的评价。

2将现行刑法中针对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修改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并区分两种情形予以从轻处罚和从轻或减轻处罚。

可以从轻处罚的情形,是对被卖儿童没有虐待行为并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是,按照被买妇女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

14、网络诽谤《修九》十六、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该条修改增加了网络诽谤,并明确了证据的收集问题。

修订前后,罪名和罪状没有变化。

变化之处在于,立法机关考虑到网络侮辱、诽谤中的被害人取证的难度,而增加规定此种情形下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从而更周全保护被害人、打击侮辱诽谤者。

协助的内容,就是帮助被害人调查取证。

15、个人信息泄漏《修九》十七、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新旧对比:1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罪状有变,犯罪主体由特殊主体修改为一般主体,不再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都可构成该罪;不再限定获取途径、手段。

旧条文下,只有行为人通过在本单位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将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的,才可能构成本罪。

新条文下,只要是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不论如何获取,都构成本罪。

对通过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犯此罪的,则成为从重处罚的条件。

2量刑加重。

旧条文只有一档,即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新条文增加了三到七年的量刑档,并处罚金,适用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修订后规定的加重刑,也适用于第三款规定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3款数有变,由三款增加到四款。

《刑法修正案(七)》在规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时仅仅将该罪的犯罪主体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规定不符合当下我国打击个人信息犯罪的现实需要,因而修改后将该罪的犯罪主体扩大为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公民信息的单位和个人。

二是处罚范围较为狭窄,难以对危害性较大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

三是公民个人信息范围不清。

《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没有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和范围作出具体的界定,个人信息的内涵很宽,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有不同的解释,例如隐私权中有个人信息,商业秘密中也可以有个人信息,因而对于“个人信息”存在理解和适用上的问题。

16、虐待罪《修九》十八、刑法第二百六十条新旧对比:第三款增加了但书规定,使一般的虐待罪案件由只能自诉转为原则上自诉,例外情形下可公诉的案件。

可以对家庭成员中的弱势群体的儿童、老人,提供更周延地刑法保护手段。

例外情形就是修订后的第三款的但书: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

“没有能力告诉”,可能包括以下情形:被害人瘫卧在床而没有行动能力的,或者其他不能归责于被害人原因而造成的不能告诉。

“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在实践中认定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尤其是其中的威吓,取证上会存在相当的难度。

使一般虐待罪在符合但书情形下可转为公诉案件,17、虐待罪《修九》十九、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增)新增此条,加重了对虐待行为人的处罚力度,以扼制虐待行为;主体范围扩至家庭成员以外,并将单位纳入本罪主体,以有效防止和惩处发生于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院等单位内的虐待现象。

(1)犯罪主体突破了家庭成员的限制,“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也成为本罪的主体。

但仍属特殊主体。

被监护人、被看护人也有范围限制,仅限于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和残疾人这类特殊人员。

换言之,这四类特殊人员之外的人,与行为人必须具有家庭成员关系,才可成为本罪主体。

(2)本罪新增了单位犯罪的规定。

单位犯此罪的要件: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负有监护、看护职责,如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院等单位;在监护、看管上述四类人员过程中,有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的行为,且虐待行为达到情节恶劣。

(3)刑期由原来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18、抢夺罪《修九》二十、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新旧对比,将入罪条件由原来单纯的以抢夺数额来衡量,修改为既可以以数额也可以以抢夺次数衡量入罪条件。

以次数衡量,要求“多次抢夺”,但排除其中任何一次抢夺财物数额达到较大的起刑点的情况。

换言之,以多次抢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要求行为人虽有多次抢夺行为,但每一次抢夺的财物都达不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否则,便可直接按数额定罪量刑即可。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多次通常指三次以上。

对于多次抢夺发生的时间间隔,本次修订后的条文没有规定。

根据对最高法于2013年公布的抢夺罪司法解释第二条第三项“一年内抢夺三次以上的”理解,再结合其他司法解释中对多次的解释,按照司法实践中对多次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上的惯常理解和运用,该处的多次在时间跨度上,原则上应被限定于一年内抢夺三次以上。

19、妨碍公务罪、袭警《修九》二十一、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本条罪名为妨碍公务罪,新增第五款“袭警从重处罚”。

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暴力袭警案件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在妨害公务罪中将袭警行为明确列举出来。

20、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罪《修九》二十二、刑法第二百八十条新旧对比:(1)增加并处罚金的附加刑;主要体现在该条三款规定的起刑档,旧条文不并处,新条文并处;(2)第三款罪名由旧条文规定的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变为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件罪。

构成要件上相比,新条文第三款规定的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件罪,主体和主观方面都相同,但侵犯的客体范围有所扩大:旧条文仅限于国家对居民身份证的管理制度,新条文保护的对象扩展至所有依法可以证明居民身份多少证件,并列举了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这四种证件。

概括来说,新条文下该罪客体应为国家对凡属能证明居民身份的证件的管理制度。

客观方面,在伪造、变造之外,新增了买卖这一行为。

在买卖身份证件涉罪的情形下,不论买卖的是伪造、变造的假证件还是真实、合法的证件,只要实施了买卖身份证件的行为,就符合该罪的客观表现,该罪仍属行为犯,即只要有符合罪状描述的行为,即构成本罪,有无后果不论。

(3)罪状描述中的情节严重,不是入罪要件,而是加重处罚情节。

21、使用假身份证属犯罪《修九》二十三、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增)该条为新增,进一步扩大处罚范围,即使用伪造、变造或者盗窃的身份证明的证件,也按照犯罪处罚。

该罪与第二百八十条不同之处在于,不属于行为犯,而是情节犯,即使用或盗用行为必须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方可入罪。

主观方面是明知,即知道或应当知道使用的是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件。

客观方面,使用行为必须发生于按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

如购买火车票、机票时。

反过来,非上述场合的使用,如在公民之间的使用,则不构成本罪。

该罪只有一个量刑档,即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对于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件而言,实践中的难点在于明知和情节严重的认定,新条文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标准,司法解释出台前,只能由法院自由裁量22、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修九》二十四、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该条增加一款,修订前后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1)罪名由旧条文的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罪变化为两个罪名,新增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罪名的变化上看,新增罪名是从旧条文规定的罪名中剥离出来而单独成罪的。

旧条文中,是将窃听、窃照归为间谍器材这大类中,故只有一个罪名。

新条文区分了犯罪对象之专用间谍器材和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由此演化为两个罪名。

(2)新条文增加了量刑幅度,将情节严重作为本罪加重处罚情节,即设置了三到七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档。

3新增了单位犯罪的规定。

旧条文下,本罪不存在单位犯罪;新条文下,单位则可以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

23、组织作弊;帮助他人组织作弊;非法出售或非法提供试题、答案;替考《修九》二十五、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增)新增条款,增加了组织考试作弊等犯罪:(1)第一款:组织作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