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移动支付、大数据和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快速融合,带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商业银行客户和经营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模式、(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或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服务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二)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目前,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很好的嫁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诞生并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三种模式。

即第三方支付、人人贷(P2P)、网络理财众筹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对理财市场的冲击。

互联网理财针对未达到商业银行理财门槛的中小储户的理财需求应运而生,它的创新在于既能满足客户高流动性的需要,又能兼顾到高收益率的需要。

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客户流失,抢占了部分商业银行原有的小额活期储蓄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群构成了威胁。

2013年6月,第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余额宝问世,2015余额宝一季末规模达7117亿元,腾讯、百度等公司也推出一批互联网理财产品。

截止2015年1季度末互联网“宝宝”规模达到13603.34亿元。

2014年我国互联网理财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6.3万亿元。

2014年银行理财规模92.53亿元。

2015年一季度,共有287家商业银行发行21039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约20万亿元。

2015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同比少增1.64万亿元,互联网理财在侵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低成本的存款资金将面临严重挑战。

(二)互联网金融对社会融资的影响。

银行小额信贷面临挑战。

信贷业务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互联网金融以其信息、成本、效率的巨大优势,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模式进行颠覆。

商业银行难以利用传统的服务模式推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网络信贷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同时所受的监管相对较弱,可以提供“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所以得到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热捧,迅速发展起来。

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被这种手续简便、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网络信贷所吸引,从而加入网络信贷。

目前看,互联网融资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P2P模式,即借助网络撮合借贷双方、将小额资金聚集借贷给资金需求人的一种商业模式。

由于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利率,目前已经吸引了大量个人客户以及招商银行、平安集团等金融企业参与其中。

易观智库最新发布的《中国P2P网贷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全年规模达2012.6亿元人民币,是2012年的4.8倍,其中2015年1季度P2P余额达到1009.32亿元。

预计2015年余额将超过8000亿元。

全国P2P 交易平台共1879家。

二是众筹模式,即项目发起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项目需求,向网友募集资金,并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

2011年7月国内首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线,标志着我国网络众筹的开始。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权益众筹(产品众筹)市场融资总规模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123.5%。

在数量方面,2014年产品众筹全行业项目数量达到4494个,项目支持用户规模达到790825人。

京东众筹、众筹网、淘宝众筹、点名时间和追梦网这五家平台融资规模总额名列前五。

三是电商小贷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阿里小贷、京东和苏宁等。

阿里小贷依托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云四大电子商务平台的资金流、信息流和客户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并向“抵质押物不足”的互联网平台商户提供信用类贷款。

目前看,越来越多的小额借贷行为以网络融资的方式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匹配,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主体地位造成冲击。

(三)互联网金融对支付体系的冲击。

第三方支付厚积薄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全面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承诺、担保、代销、咨询等,其中作为支付结算业务是最核心的部分。

然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对银行支付结算市场份额进行抢占,已然替代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

除未拥有实体账户介质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已形成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类似的跨行结算账户体系。

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能为个人客户提供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购买保险、生活缴费等支付服务,并为对公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多层级交易、批量付款等各种结算产品。

易观智库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互联网产业核心数据盘点报告显示,2014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77660亿元,继2013年环比增长率达到800%的爆发式增长后,再度迎来近500%的环比增长,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互联网收单交易规模达88161亿元,环比增长47.8%。

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上支付分别位列前三甲,而支付宝的优势依然较为明显,占据了市场46.15%的市场份额。

2015年1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0015.6亿元,环比上涨11.7%,同比上涨139.2%,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继续实现高速增长。

同时,在支付2.0时代,互联网平台还以支付为基础,深入挖掘行业潜力,如银联依托支付数据打造POS贷,快钱借助客户交易数据开展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等产品。

总之,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银行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已然对银行的支付、结算、代理收付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

当越来越多的客户不再走进网点,当客户习惯通过新型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理财、融资和支付,银行与客户的信息联系和情感沟通被割裂,两者渐行渐远,商业银行的经营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商业银行应对措施: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下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考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点数量、客户规模、电子渠道、风险管理和商誉品牌的优势,推动产品创新、物理网点、客户服务和新兴渠道的全面转型。

(一)搭建银行自己的电商平台目前电商平台五大行已全面介入。

建行网上商城“善融商务”平台不但出售各种商品,还提供个人小额贷款、个人质押贷款等互联网金融服务。

2014年,善融商务全年累计成交额近500亿元。

交易笔数超过200万笔。

2014年,工行的“融e购”交易额超过700亿元,注册客户超过1000万。

农行的“e商管家”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括企业商城、企业商城管理、多渠道支付等。

不管从交易额还是客户数量来看,银行系电商均无法与淘宝、京东等业内巨头抗衡。

一方面,银行对入驻电商平台的商户门槛高,商品质量要求高,商品种类欠缺。

同时,价格较高,银行系电商平台网站流量相对偏低。

另一方面,在营销、质量、价格、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还处于模仿中、探索中,还处于建设期。

因此,要达到利用自身的电商平台来闭合资金链,聚集客户,数据挖掘,金融营销的目的,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较于刚刚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金融专业性丰富性、网点分布、人员数量、内控风险建设等方面尤其其独特的优势。

利用这些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更加贴近客户需求、增强与客户之间的粘稠度、全面了解客户的信用情况,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竞争。

一方面充分以积累的大量商户为基础,同时丰富与创新融资产品,保证质量与信誉,加快保险、基金、证券等传统业务的线上布局,同时加快发展移动端、虚拟产品等品类的优质商户;另一方面,利用线下网点及传统业务宣传渠道,推广电商业务,同时将电子商务作为新增渠道纳入传统客户营销内容。

不仅为企业客户之间的交易提供商贸信息撮合、在线支付融资和金融增值服务,还可为投资银行客户等提供线上信息发布及交易撮合等特色服务。

吸引他行客户转入。

通过全面、综合的服务,提供便捷的供应链融资。

不断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提升客户满意程度,挖掘客户背后潜在价值,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增长。

(二)大力发展直销银行。

直销银行诞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北美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因其业务拓展不以实体网点和物理柜台为基础,具有机构少,人员精、成本低等特点。

国内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下客户消费习惯的转变。

2014年2月28日,国内首家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正式上线。

2014年3月兴业银行也推出了直销银行。

而2015年3月23日,五大行的工行率先成立直销银行。

主打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主要包括“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上的“工银e支付”“逸贷”“网贷通”“工银e投资”“工银e缴费”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支付+融资”、“线上+线下”和“渠道+实时”等多场景应用。

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事物,需要我们抱着包容的态度来发展直销银行。

开发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大量数据挖掘积累的现有客户交易信息,交易需求、从而进行客户的金融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价,针对获得的信息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重建客户分析,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改善业务结构,加强与客户直接的交流,注重客户体验感受,将线下业务转为线上业务。

不论是前端的产品、服务条线,还是中后端的支付、融资、结算服务等银行传统的业务都能进行对接,将产品、品牌、平台整合推动从单项产品创新向整体服务模式创新升级发展,金融服务智能化、以线上线下交互联动。

使客户犹如置身与银行超市,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更具效率、更富价值。

(三)进一步进行微信银行建设,优化网点建设。

在做好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品牌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微信银行。

将微信的社交功能与银行查询、支付、理财等功能相融合。

招商银行2013年7月首家推出微信银行,随后四大行、股份制银行、甚至一些城商行也开始打造微信银行。

比较成功的是建行的微信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微金融”、“悦生活”、“信用卡”等三大板块75项金融功能服务,生活缴费项目达3500多项,覆盖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

但是微信银行作为一种银行的延伸,因此我们需要抓住移动发展大趋势,微信银行不仅为客户提供查询、理财、支付等金融业务,还要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客户精准营销与服务。

建立起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零售业务体系的微信银行。

社区银行将成为银行的战略选择。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它是一个法人概念,美国社区银行以服务当地社区为总体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已成为银行业的一股浪潮,全国几乎各大银行都提出向社区银行的转型方案,新建或改造已有社区网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