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为政以德第一、二课时“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2.1 为政以德1.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
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语后置2.无耻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
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
古义较今义宽泛。
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
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
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
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
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13.9 富民、教民1.庶:人多。
2.又何加焉3.富:使动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shàn):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篇》12.7 富民1.足:使动用法,使……充足2.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
民无信指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3.分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富民、正己思想。
4.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这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
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不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它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
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
既富矣,当教之。
”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
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
此亦一义命之辨。
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
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李泽厚《论语今读》)11.171.鸣鼓而攻之敲起鼓来声讨他。
后这个词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2.分析这与当时的田赋制度有关。
孔子反对对贵族有利、对百姓有害的新财政制度,所以大发脾气。
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除了上面讲到的一点,还因为“季氏富于周公”本身就与礼相违,还要“聚敛”,这就更不合理了。
此处孔子说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反映了“为政以德”的一个方面,即举贤去恶。
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12.9 富民1.如之何2.君孰与不足3.分析:《朱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这一章,可以联系上一章来看,讲得都是富民问题。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当以人为本,而有若的这一番高论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怪不得西方社会亦主张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的民本思想。
思考:有若与哀公的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儒家与统治者的分裂。
“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己之不足,此岂君道哉?”(李光地《论误札记》)小结思考:1、13.9 12.7 11.17 12.9 这些章节的关键词是什么?富足2、儒家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富与信:去食留信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3、“藏富于民”是否意味着“民富于君”或“与君同富”?(结合16.1回答这个问题)均无贫16.11.古今异义:(1)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2)以为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3)既来之,则安之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
意为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代只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句子成了主动句,“之”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有填被音节的作用。
2.成语(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季孙之忧谓忧患将发生在内部,而不在外部。
(5)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
就列:担任职位或官职。
谓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官职。
(6)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7)大动干戈干戈:古代两种兵器。
原指进行战争。
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均寡二字“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财宜乎均,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
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人宜乎安,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
下文云“均无贫”,此承上句言。
又云“和无寡,安无倾”,此承下句言。
观“均无贫”之一语,可知此文之误易矣。
《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
”可据以订正。
”(俞樾《群经平议》)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的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
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
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再次小结孔子的“富民”政策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富与信:去食留信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均无贫6、“藏富于民”思想的作用?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庶之富之”),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它对政府过头的财政搜刮、苛征重赋,有时可起某种缓冲、制衡的作用。
尽管“百代皆沿秦制”(毛泽东),政制和政策基本上的中央集仅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系,以强制性的剥削、强迫为特征,但儒学的温情脉脉,强调“爱民如子”“宽徭薄税”总是作为这一体系的补充、制衡、解毒而起着某种平衡作用。
(三)12.7章节中提到“民无信不立”,那么除了“富民”,怎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1.5这一部分,孔子谈的是为政者正己的问题。
此处的正己包括三个方面:1.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守信用。
2.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
3.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性,不妨其生业。
13.61.虽:即使2.分析这一章讲的是正己。
言教不如身教,自古而然。
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
司马迁为李广父子作《李将军传》,描写李广这个人,嘴很笨,好像乡巴佬,但身先士卒,忠勇可感,其中就引用了这段话。
李广带兵,与程不识不同,靠的不是军法军令,严加管束,而是身先士卒,有个人魅力。
12.191.无道,有道:形容词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道德高尚的人。
2.就:靠拢,接近。
3.风,草:名词作动词,好比风,好比草。
4.成语: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5.分析这一章,孔子强调的仍然是正己、教民的问题,这里他指出政治责任在上而不在下。
不主张“杀”,而主张端正自己,从而教化百姓,“子欲善而民善矣”。
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秦始皇,外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最终都留下千古骂名。
2.201.劝:努力2.忠以劝:以,而,并且3.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4.善、不能:形容词作名词。
优秀的人,能力差的人。
这一章谈到的是正己、教民、举贤的问题。
要使百姓敬、忠并且劝,即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为政者应该“临之以庄”,即用庄重的态度面对百姓,作为统治者能恭庄严肃地对待百姓,百姓自然也会敬其上,这是人心美德相互间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