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是给予,但是“通过给,丰富了别人,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他人的生命感。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的。
如果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
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最纯洁的爱,也是最无私的爱,它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表现。
师爱是理性的、无私的、智慧的,需要老师具有责任感、奉献精神。
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的、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对优秀的学生偏爱,对后进的学生另眼相待。
教师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对后进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所以说,“平等关爱学生”是施爱的重要原则。
国内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不同学生所采取的课堂行为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说:当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回答不出提问时,教师往往会提供暗示以及思考的时间,态度也都比较积极;而假如回答不出提问的是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教师都会表现得不耐烦,或者干脆批评一通。
当你对一个孩子充满了期望时,他的表现也一定不会令你失望。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常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奖励的学生,也越能激励他们更努力的学习。
而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却很少得到老师、家长的鼓励,更多的是责罚,所以在期望的过程中要实行鼓励性的评价。
要看得见,更要说得出,奖励及时,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不少学生都是外来打工者的子女。
这些孩子大多学习缺乏主动性,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这时一味的批评指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相反,耐心的教导、真诚的鼓励、期望的表情,却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从而把这种期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在工作中我就以“你们都是好学生”的眼光去评价他们。
当一个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回答出一个问题后,我会说:“我知道你肯定能回答出来的!”而不是说“你也能回答呀?”我相信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只要你有心,其实“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并不难做到。
现在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学生的爱,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呢?
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这样一个充满热情而又难于表达的字眼:爱。
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而师爱,是我们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感,也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