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I先进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现状,并阐述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制造,特点,发展,现状, 趋势II目录摘要 (I)目录 ................................................................................................................................................................ I I 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1.2是面向的技术 (1)1.3 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1)1.4 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1)1.5 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2)二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3)2.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3)2.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3)2.3 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3)2.4 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4)2.5 外资及其研发机构是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实力的补充 (4)2.6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5)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 (6)3.1 完善体系 (6)3.2 提高效益 (6)3.3 制定技术标准 (6)3.4 实现多元化 (7)3.5 不断创新 (7)四小结 (8)五致谢 (9)参考文献 (10)现代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一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1.2是面向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和促进国家和综合实力的增长。

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1.4 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

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结果论文 2 1.5 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

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

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现代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二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

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与世界跨国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2.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

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

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

2.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

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

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

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

这种贸易结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的变化来观察。

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

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2.3 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

有33家制造业企业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

(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结果论文 42003年12月1日数据整理。

)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相差甚远,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全球500强的榜单上也仅排名第81位,营业收入换算后为41499.1百万美元,仅相当于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营业收入的21.66%;而中国一汽集团的年营业收入仅为通用汽车的7.47%;其次,就制造业二次行业划分看,能源和汽车及相关产业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重头,虽然中国企业排名也显示出了这一结果,但是进一步比较国外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产品构成,就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同类产品的技术含量要低得多,相对于国外高附加值的同类产品而言,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2.4 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以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电子业为例,2003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约合691亿美元,相当于IBM公司同年营业收入(831亿美元)的83%;百强企业排首位的海尔集团的营业收入为85.8亿美元,仅为IBM公司同期的10.3%。

(注:数据引自。

)由此可见,中国电子行业总体规模远远难与跨国公司匹敌。

缺乏规模直接导致中国电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足。

2000~2002年百强电子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3.8%和3.8%,而2002年思科、英特尔、微软、诺基亚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分别达到25.3%、17.5%、15.5%和10%。

再以专利数来衡量,1997~2001年,百强企业前十家申请的专利数总计3886件,仅相当于IBM公司2001年一年申请的专利数,所以中国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也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

当然,中国制造业也并非一概缺乏创新,摩托车和家电、小型机械产品等行业就值得肯定。

目前中国民用摩托车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已经销往世界150多个国家,年出口300万辆,居世界第二。

从技术创新角度上,中国摩托车产业近两年取得的各类专利已经超过了日本。

2.5 外资及其研发机构是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实力的补充考察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长期支撑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无一例外地来自制造业。

各国和各地区的制造业借助外国直接投资,保持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扩大出口主导型生产和引进技术。

设备投资的稳步增长有助于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

就中国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及设立研发机构在相当程度上确实可以弥补中国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及力量的不足、扭转不够合理的科研导向,还能够唤醒、现代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 增强本土企业的研发意识,重视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2.6 技术创新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是决定制造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技术创新能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首先是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乃至制造设备等,随之而来的是先进的制造产品和着名的制造企业,最终,作为一个统一的品牌,“中国制造”可以在世界范围享有巨大影响。

技术创新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始终,无论中国今后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同时是否也能够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有一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中国要想在世界制造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制造的分工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就必须重视和依靠技术创新。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结果论文 6三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在中国,伴随着产业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产业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长,但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有限,存在着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能力不对称的现象。

这种不对称现象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写照,它蕴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因此,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未来数年的艰苦任务,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3.1 完善体系政府的当务之急要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把对创新的支持贯穿整个创新链。

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政府直接支持企业研发活动的政策,由此可以激发和引导企业在研发上更多地投入,并与研究部门及学校的创新价值链挂钩。

加强与完善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它们是创新系统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中小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政府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加强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

3.2 提高效益把适应我国“入世”后国内外产业发展新形势作为目标,制定当前制造业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

激励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健全制造业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促进制造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