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分类和代表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分类和代表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将原 核生物分为古细菌和真细菌2个界,下 设25门,39纲,89目,207科,包括852 属,5000余种,分为五卷本出版。
原核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细菌分类学包括三个方面:
➢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各种细菌的相似性 进化关系将其分为类群,排放在适当的单元中
1923年第1版 1974年第8版:将微生物分成十九个部分 1994年第9版:以细菌形态和生理类型为依据,结合 系统发育知识,将细菌分为35个群,4个大类:
❖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无细胞壁的真细菌 ❖古细菌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第1版:1984年 四卷 第2版:2000年 五卷 纳入研究核糖体RNA测序的结 果,分古细菌、真细菌两个界共31个部分
➢ 鉴定(identification):是分类的操作过程,经 过一系列测定来确定所研究的菌株属于哪个类群
➢ 命名(nomenclature):根据命名的国际法规对所 鉴定的菌株给以科学名称
原核生物的分类单位
➢原核生物的分类等级 原核生物界(Kingdom)、门(Phylum)、纲 (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 种(Species)。
➢种的概念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表型特征和包括 DNA和16SrRNA在内的基因序列特征高度相 似的菌株群,且和其它类群又有明显的差别。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学名使用拉丁文,
分类单位的拉丁名称,有些级别的词尾是 比较固定的。
这些词尾是: 目的词尾ales 亚目的词尾ineae 科的词尾aceae 亚科的词尾oideae 族的词尾eae 亚族的词尾inae 属、种没有共同的词尾
按《国际细菌命名法则》命名,该方法采用的是 林奈在1753年提出的双命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加词(斜体表示)
属名:拉丁文或希腊文,名词,单数,第一个字母大写, 描述微生物的一般的和主要的特征
种名加词:拉丁文或希腊文,形容词,字母小写, 描述该 菌具体的、次要的特征, 并在学名之后写出命名人的姓氏
例如: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1915
一个微生物的种具有如下特征
1.形态、生理特征相同。 2.有共同的起源。 3.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的单位。 4.是繁殖的单位,同种才能产生后代,不同的种
不能产生后代。 5.种有遗传的稳定性,同时也存在变异性。
种与其它分类级的区别在于: 1.它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2.它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菌种命名原则
属名 种名ຫໍສະໝຸດ 定名人 定名时间如果泛指某一属的微生物,或某菌种,知其 属但种名未定,可用“sp” “spp”作加词
如 Bacillus sp:一个尚未定名的芽胞杆菌
Bacillus spp:泛指芽胞杆菌属的菌种
种以下分类
亚种(subspecies, subsp.):指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 与模式种不同的种,例:
要依据,其特点是描述非常详细,包括对细菌各个 属种的特征及进行鉴定所需做的实验的具体方法。
伯杰氏系统简介
《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将原核微生物分 为35群,归纳为四大类(或四个门):
第一类: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 第二类:具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真细菌 第三类:无细胞壁的真细菌 第四类:古细菌
古细菌原界:由甲烷菌、嗜盐菌、嗜热菌等 真细菌原界:除古细菌外其它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原界:原生生物、真菌、动物、植物
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
当前比较有权威的分类系统有三个:
• 前苏联克拉西尼柯夫系统 • 法国的普雷沃系统 • 美国的伯杰氏系统
美国微生物学会组织编写《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第一章 原核生物
The Prokaryotes
(分类方法及主要代表类群 )
原核生物包括真细 菌和古细菌两大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 1、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生菌的形态特
点及各类群代表微生物的主要特点及应用价值。 2、原核微生物分类,命名的基本知识。
重点: •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代表种类的特征。 难点: • 代表原核微生物的拉丁学名和主要特点。
Outline
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细菌:Bacteria 放线菌:Actinomycetes 蓝细菌:Cyanobacteria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
分类的目的
(1)为了研究工作,生产应用,便于 查找。
(2)了解生物进化途径。 (3)了解各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生物的分类系统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20世纪 80年代末期)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伯杰氏手册是目前进行细菌分类、鉴定的最重
• 1753年,瑞典人林奈(Carl vpm Linne)提出两界 分类系统。 植物界和动物界
• 1969年,惠特克(R. H. Whittaker)提出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 真菌界:真菌、酵母 植物界 动物界
• 70年代后期,沃斯(Wose 1978) 根据核糖 体结构、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划分 为3个域(domain)或原界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授 伯杰 (D.Bergey) (1860-1937)
1957年第七版后,由于越来越广泛地吸收了 国际上细菌分类学家参加编写 (如1974 年第 八版,撰稿人多达130多位,涉及15 个国家; 现行版本撰稿人多达300多人,涉及近20个国 家),所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细菌 分类学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在国际 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类的权威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