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螳螂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
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
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一个快乐的夏天啊!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
“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螳螂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
“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
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下着绵绵的雪花。
到处都是雪,螳螂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消瘦得不成样子。
螳螂蹒跚地走在雪地上,心想: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⒈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第( )自然段写了螳螂和蚂蚁的对话。
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游手好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从哪几句话推断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的?在文中画出来⒊螳螂在夏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夏天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⒋读了这篇寓言,你想对蚂蚁或螳螂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1. 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 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B.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C. 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2. 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2)“我”认为“煮书”是。
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3)“煮书”的好处是。
3.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 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达尔文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虫鱼怎样生活。
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母鸟怎么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
蝴蝶啊、蜻蜓啊,他都捕捉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要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
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
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地在树下站了好久。
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 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3.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达尔文认真观察树林里的生物?用“——”画出。
4. 达尔文这样认真观察,有什么作用?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5. 你从达尔文身上学到了什么?那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知道学生们画画。
有一次,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画了一幅《梅鸡图》。
图画上一枝梅花艳丽俊秀,梅花下的公鸡画得非常生动别致,特别是公鸡那弯弯的尾巴显得十分活泼可爱。
齐白石瞧着这幅画,欣赏了很长时间,然后,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齐白石的话,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
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
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
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谢时尼被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精神感动了。
过了多年以后,每当谢时尼想起这件事时,都感到老师这种虚心认真的学习精神值得他学一辈子。
1、在文中用“——”画出具体描写《梅鸡图》的语句。
(3分)2、齐白石长时间欣赏《梅鸡图》的原因是:()(3分)A、梅花艳丽俊秀。
B、公鸡画得生动别致。
C、想临摹《梅鸡图》。
D《梅鸡图》太有味道。
3、齐白石临摹学生的画,说明他()(3分)A、是著名画家B、不愿开玩笑C、虚心认真D、愿欣赏画4、用“每当……都……”写一句话。
(3分)春天到了。
两颗种子躺在肥沃的土里,开始了下面的对话。
第一颗种子说:“我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zāzhā)根,还要‘出人头地’,让茎叶随风摇摆,歌颂春天的到来——我要感受春晖照耀脸庞的温暖,还有晨露(lùlòu)滴落花瓣的喜悦。
”于是,它努力向上生长。
第二颗种子说:“我没那么勇敢。
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硬石。
我若用力向上钻,也许会伤到我脆弱的茎。
我若长出幼芽,难(nán nàn)保不会被蜗牛吃掉。
我若开花结(jiējié)果,只怕小孩子看了会将我连根拔起。
我还是等情况安全些再做打算吧。
”于是,它继续瑟缩在泥土里。
几天以后,一只母鸡在院子里东啄西啄,这课种子就这样进了母鸡的肚子。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泥土()的茎叶()的春天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脆弱()危险()胆怯()4.用“——”划出文中的一组排比句。
5.文中谁冒险?它为什么要冒险?————————————————————————————————————————————————————————————————————6.第二颗种子为什么不敢冒险?结果怎样?————————————————————————————————————————————————————————————————————春节那天,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去逛庙会。
庙会可好玩儿啦,有缩小的景山、故宫、天坛、北海和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
我还照了相,其中有一张是在景山顶上照的。
在庙会上,我看了耍狮子。
以前一提耍狮子,我就想:那个耍狮子的人一定是个二十多岁的叔叔。
可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这个耍狮子的人竟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爷爷。
他不仅会耍狮子,还会杂技。
只见地上摞着三四层楼高的凳子。
这位老爷爷一层一层地上到了顶。
顶上系着一根杆子,老爷爷把这个杆子用绳子绑在凳子上,然后做了一个肩肘倒立。
这时,两只大狮子也爬上了凳子,大狮子快爬到顶的时候,四只小狮子也开始往上爬。
凳子好像有点摇,观众都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往上爬的狮子,一直助威的锣鼓声也停了下来。
我屏住了呼吸,不由得担心起他们的安全,特别是站在最顶上的老爷爷。
狮子也爬到了顶,叼起了老爷爷递来的横幅,横幅唰地一下向下展开,上面写着:老北京民俗庙会给全国人民拜年。
回家的路上,我说:“这回可没白来,耍狮子真有趣!”1. 从文中找出近义词。
惊讶--( ) 聚精会神--( )2. 读读画横线的句子,再造句。
不仅……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正确答案后打“√”。
本文主要内容是:(1)我们一家人去逛庙会。
( )(2)我看到了缩小的名胜古迹。
( )(3)在庙会上,我看到的耍狮子十分有趣。
( )回家后,我把茉莉花放在阳台上,每天都精心照料它,焦急地pàn wàng()它能早日开放。
妈妈说:“别着急,到了夏天,茉莉花会开的。
”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xī shū()的叶子,连花的影子也见不着。
渐渐地,我不再关心它了。
妈妈还是照样给它浇水,施肥。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在阳台上惊喜地发现茉莉花长出了好多叶子,整株茉莉花都绿油油的了。
枝上还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花蕾,它们正在tān lán()地吮吸着gān tián()的露水呢!1、根据文中的拼音在括号中写出词语。
4分2、照样子写叠词。
5分绿(绿油油)亮()慢()酸()静()懒()3、查字典。
4分“焦”在字典中的解释有:(1)物体受热后出现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
(2)焦炭。
(3)着急。
(4)姓。
本文中的“焦”应选第个解释条。
4、用“~~~~~”划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3分5、“可是,茉莉花始终是那副老样子。
”这里的“始终”可以换成,“那副老样子”指。
见到茉莉花“始终是这副老样子”,我心里有可能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