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学的融合,会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课程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产生极大的冲击。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更应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教师应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甚至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教育行业更应走在变革的前沿。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课程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产生极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丰富课堂容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甚至能够改变课堂模式。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更应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进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
只有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推动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应用,恰能带来这种情感的调动、兴趣的激发。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选春游地点”这个情景,然后带领学生浏览了襄阳的 4 个著名旅游景点的图
片。
浏览图片的时候,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运用课件创设
了一个超市购买物品的情景。
这个场景是学生生活中失分熟悉的,通过购
买物品,学生发现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小数,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它
们。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情景创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
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利于突破难点。
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
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又因为可以反复操作,
没看清的可以反复观看直到看清为止,从而便于理解与记忆新知识,提高学
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笔算乘法》时,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
理和算法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便利用多媒体呈现出点子图,让
学生把自己的计算方法用圈的办法在点子图上表示出来。
有了圈点子图做
铺垫,学生对后面竖式的算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
算”这节课时,我用课件为学生演示,将圆分别平均分成 8 份、16 份、32 份,并分别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
在此过程中,我还注重通过闪烁、
加重等动画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并由此分析出:随着分的份数的增加,拼
成的图形越近似长方形。
此时,再引导学生继续想下去,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就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然后借助之前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
顺势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又形象深刻,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教学效果大增。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知识是成才的基础,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成才的关键。
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让学生利用学具,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寻找答案。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深入探讨后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汇报展示,也可用课件进行演示,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总结。
通过“质疑—讨论—汇报—总结”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面积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一个长为 5 厘米、宽为 3 厘米的长方形。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能否运用学具求出这个长为 5 厘米、宽为 3 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很快想到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并实际操作了这一过程。
然后我用课件演示,验证了学生这一想法的正确性,并且发现了长、宽和面积的关系。
接着,我让学生任取几个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
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完成表格后,我请小组代表上来,用展示台汇报展示他们的拼法和表格填写情况。
最后在其它小组的点评和补充展示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长方形的
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仅仅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所有的操作和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因为亲手操作并且亲自总结,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对于知识结论达到了“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良好效果。
四、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信
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学的融合,为我们的教学模式带来了许多颠
覆式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小
学数学教学中正逐渐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课堂为中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微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它让课内、课外学习联系更加紧密,使教学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使数学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回顾旧知。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倒”时,我们需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等面积的长方形,然后再类比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因为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间已经较久,难免出现遗忘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帮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此一来,既为后面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中,可以利用微课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余数的处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我针对课堂中的一道练习题做了一个微课视频。
在微课中我利用卡通人物乘
船这个形象的事件,让学生明白了余下的人不能不管,必须再多租一条船,成功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课堂效率得到了良好提升。
在课后,教师还可利用微课为学生拓展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将我国小数的计数方法以及西方国家早期的小数计数方法,做成了一个微课小视频,作为拓展知识提供给学生。
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对新课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
随着微课资源的不断丰富,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学会选择和运用,让这些“法宝”为我所用,切实提升自身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提升。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学会灵活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