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

粉刺性乳痈中医治疗进展粉刺性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目前西医除手术外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且手术治疗后多易复发。

本文分析中医对粉刺性乳痈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中西医结合法,认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

但由于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亦多是停留在以经验为主,因此尚需要更多的临床总结和深入研究,使粉刺性乳痈的中医治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标签: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疗法;综述粉刺性乳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好发于非哺乳期[1]。

乳腺导管的扩张被认为是病理的根本改变,导管填塞是其病理改变的基础[2],临床以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晕旁脓肿及瘘管形成为主[3],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4]。

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疾病发展变化多样,西医对于本病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病变导管或单纯乳房切除的方法,这对乳房的外形破坏较大,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一定的伤害,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发挥其优势,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破坏性小、复发率低,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对近几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1 内治法1.1辨证分期,内外结合方法根据急性期、非急性期病情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分期给予相应的中药口服,可以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及缓解临床症状,在慢性期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去腐生肌法治疗,优点是损伤组织少,痛苦小,愈合后复发率低,基本保持乳房外形。

郦红英[5]辩证分为初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初期治以疏肝理气,调摄冲任,自拟方:柴胡9g、郁金9g、延胡索9g、生山楂9g、芡实9g、肉苁蓉9g、淫羊藿9g、路路通9g、牡蛎3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生麦芽30g、生谷芽30g;急性期治以清热解毒,祛瘀消肿,自拟方:金银花12g、连翘12g、黄芩12g、皂角刺12g、蒲公英30g、全瓜蒌15g、赤芍15g、生地15g、半枝莲15g、丹参15g、生黄芪15g、炙僵蚕9g、白花蛇舌草50g;亚急性期治以清热消肿,活血祛瘀,自拟方:蒲公英15g、全瓜蒌15g、丹参15g、虎杖15g、金银花9g、连翘9g、莪術9g、生山楂9g、夏枯草9g、王不留行9g、桃仁9g、赤芍9g、当归12g、白花蛇舌草30g;慢性期一般不用内服治疗,选用切开法、挂线法。

治疗50 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李永刚[6]分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急性期清热解毒、活血消肿,药用疏肝清解之剂:柴胡9g、当归10g、赤芍10g、青皮5g、牡丹皮10g、丹参10g、白花蛇舌草15g、露蜂房10g、蒲公英20g、金银花15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0g、生甘草5g。

肿块局部用青敷膏外敷,形成脓肿者,予切开引流,以九一丹等祛腐生肌,收口阶段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敛疮。

非急性期以阳和汤为主温阳活血、散寒消结等方法施治,方用阳和汤加减:鹿角片10g (先煎)、熟地15g、肉桂5g(后下)、白芥子10g、全瓜蒌10g、半枝莲10g、炮姜5g、皂角刺15g 、生黄芪15g、白芷5g、蒲公英15g、虎杖10g、甘草5g。

瘘管窦道持续较久,毒未清者,结合益气和营、清化托毒,加用党参15g 、茯苓10g、白术10g、当归10g 、赤芍15g 、白花蛇舌草10g。

病灶局部,坏死组织覆盖,脓稠厚者用五五丹外敷;创面分泌物较少,肉芽不鲜者,用少量九一丹外敷祛腐生新;肉芽相对红活,疮面较干净采用黄连油纱换药。

肿块缩小但无法消退者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治疗54例,治愈率达75.93%,有效率92.59%。

1.2辩证分型治疗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复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营血不从、气滞血淤、凝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腐肉而为脓肿,溃后成瘘,由于各个医家对本病的中医病机认识不同,目前临床多采取温阳散瘀法、清热消肿法、托里透脓法、调理阴阳法等治疗。

1.2.1温阳散瘀法张志强等[7]认为本病属阴寒痰凝血瘀,原因为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以加减阳和汤治疗,方药组成:熟地黄20g、鹿角胶12g、白芥子15g、炙麻黄6g、肉桂3g、炮姜6g、甘草5g、金银花20g、鹿角胶12g、路路通15g、桃仁10g、红花10g,治疗25例,治愈15例,好转8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2%。

1.2.2清热消肿法王月等[8]认为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肝郁气滞,营血不从,气血瘀滞,结聚成块;郁久化热,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瘘,治疗上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矾冰纳米乳(药物组成:明矾1.38%、冰片0.25%、油酸乙酯0.6%、乳化剂OP-101.6%、氯化钠0.9%、蒸馏水95.27%),口服瓜蒌牛蒡汤加减(瓜蒌皮30g,牛蒡子10g、蒲公英30g、夏枯草30g、赤芍15g 、金银花20 g、柴胡10g 、青皮10g、川芎10g、山楂15g、皂角刺10g 、浙贝母15g、甘草6 g),治疗36例,治愈24例(66.7%),显效7例(19.4%),有效3例(8.3%),无效2例(5.6%),总有效率94.4%;镇痛疗效显效29例(80.6%),有效6例(16.7%),无效1例(2.8%),总有效率97.2%。

1.2.3托里透脓法何凤贤[9]认为,本病由于肝经蕴热,余毒未清,宜疏肝清热,解毒消肿,托里透脓,以透脓汤(当归、川芎、山甲、黄芩、地丁、白芥子各10g,生黄芪、连翘、山慈菇各15g、皂针30g、云苓20g,甘草5g,月经期停服,配合口服西药硒维片,150g/次,2次/d,直至硒正常,治疗54例,总有效率83%。

1.2.4调理阴阳法郭艳静等[10]认为素有乳头凹陷,复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营血不从,或冲任失调,气血运行失畅或脾胃湿浊雍阻,导致气血瘀之,痰瘀交阻,滞聚成块;瘀久化热,蒸酿肉腐而为脓肿,溃后成漏,辩证属半阴半阳,治疗以大批寒凉药中加入辛热、咸温药以助阳,防寒凉之品”闭门留寇”,从而促进肿块腐化成脓,或促使肿块消散,以消痈乳康汤(牛蒡子10g、金银花20g、连翘10g、柴胡10g 、青皮10g、山楂15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猫爪草30g、皂角刺10g 、附片10g(先煎)、鹿角霜10g煎服,配合外治法辅助治疗48例,痊愈率达87.5%。

2 外治法对于复杂性的乳痈,多数医家仍主张采用手术切开排脓引流等方法,但往往造成创伤大、外形破坏大、疗程长等弊端。

中医外治法具有驱邪不伤正,祛腐可生新的功效,且局部作用强,胃肠道不良反应小,疗效出现较快,较內治法更能发挥作用,尤其在脓肿形成切开排脓,挂线引流,祛腐生肌,窦道形成促进愈合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李良等[11]介绍林毅教授治疗复杂难治性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对患者有反复发作史,或因失治误治,病情复杂,多为脓肿期、瘘管期、肿块期等多期并存,予火针刺烙排脓,术后用刮匙搔刮,彻底清除火针烙口管壁或瘘管壁的水肿肉芽以及坏死筋膜和瘀血,继而再用棉签反复捻除残余脓腐,用双黄连注射液反复清洗腔道;若瘘管溃口和乳头想通,则采用药线拖线引流,以土黄连纱布湿敷引流口;局部红肿明显伴炎性僵块予金黄散(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等制成粉剂)及蜂蜜各半用水调至糊状敷于肿块处,弹力绷带包扎固定。

彭漫[12]对于乳房局部出现肿块或伴有疼痛的患者,予青黛散或金黄散进行消肿;当皮肤为暗红时,采用乳痈扩创手术,进行皮肤、皮下组织的缝合;对手术过程中伴有乳头溢液者,先用探针插入乳孔,并从切口部位穿出,进而切开,将导管管壁修剪或切除:出现乳头凹陷时,行乳头矫形手术;若术后乳房空腔出现较大时,采用垫棉法,促进新肉与空腔的皮肤进行粘合。

用此法治疗45例,治愈18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

常茂叶等[13]采用环曲线形圈状电极的乳腺中频治疗仪置于乳房上,30min/次,1次/d,同时针刺双侧足三里穴,10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30例,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54.5%。

3 内外合治中医内外合治法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可在不同时期发挥各自的作用,取长补短,共同协助治疗疾病。

在不同的时期选择或以內治为主,或以外治为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则治法。

方芳[14]采用疏肝清热,合营消肿之中药(柴胡9g、莪术30g、赤芍15g、山楂15g、丹参15g、蒲公英30g、夏枯草15g、王不留行10g)随症加减:乳房胀痛明显加玄胡10g、川楝子10g、制乳香5g、制没药5g;肿块硬韧难消者加全蝎4g、炮山甲10g;心烦易怒者加山栀10g;月经量少者加鸡血藤15g、益母草12g;失眠者加合欢皮15g、夜交藤30g,1次/d,早晚各1次。

配合微波局部照射治疗,每个部位照射20min,10d为1个疗程,治疗40例,治愈34例(85%),好转4例(10%),未愈2例(5%)。

马淑娟等[15]自拟清热消肿汤(金银花30g、连翘15g、石上柏15g、石见穿15g、公英30g、牛蒡子10g、生牡蛎30g、路路通20g、炮山甲10g、夏枯草30g、玄参15g),连服10d为1疗程,同时配合蒙药哈布德尔-9(又名力毕巴勒珠尔)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于患处,1~2次/d,连敷10d为1疗程,共治疗56例,治愈40例(71%),好转12例(21%),无效4例(8%),总有效率92%。

王鹏等[16]用五香流气饮内服(银花30g、連翘30g、羌活10g、独活10g、瓜蒌皮10g、僵蚕10g、藿香10g、丁香1g、小茴香5g、木香5g、沉香1g、甘草5g),配合中药外用,肿块红肿未溃时用青敷膏(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白芨及青黛花粉、甘草研细粉加饴糖1:1调制而成)敷于患处;肿块已溃破或成瘘管时,用黄连油纱条,创灵液,生肌玉红膏纱条开放创面换药;对伴有乳头凹陷的瘘管,切开皮肤及乳头,切除导管壁及瘘管,松解及切除凹陷的肌纤维,逐层缝合乳头,使乳头突出,开放创面换药,1w为1疗程,治疗15例,治愈13例,好转2例,对照组用中药外治,方法同治疗组,治疗15例治愈9例,好转5例。

李永刚[17]用中医辨证内外综合治疗,急性期治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温阳化痰,药用疏肝清解之剂:柴胡9g、当归10g、赤芍10g、青皮5g、牡丹皮10g、丹参10g、白花蛇舌草15g、露蜂房10g、公英20g、金银花15g、王不留行19g、生甘草5g,暗红,隐痛为主辅以鹿角片6g(先煎)、香附10g,1剂/d,30d为1疗程。

肿块局部用青敷膏外敷;形成脓肿者,予切开引流,以九一丹等祛腐生肌;收口阶段用生肌玉红膏等生肌敛疮;非急性期治以温阳活血,散寒消结,方用阳和汤加减:鹿角片10g(先煎)、熟地15g、肉桂5g(后下)、白芥子10g、全瓜蒌10g、半枝莲10g、炮姜5g、皂刺15g、生黄芪15g、白芷5g、蒲公英15g、虎杖10g、甘草5g,随症加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