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管理学资料讲解

安全管理学资料讲解

第1章
安全的定义: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态)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管理的的定义:是管理者对安全生产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的活动。

安全管理学的定义:要认识并解决安全生产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工作环境之间在防止事故发生、避免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存在的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第2章
(了解P18)现在管理理论:1、管理过程学派2、社会合作学派3、经验学派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5、群体行为学派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7、决策理论学派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10、权变理论学派11、新管理思想(人本管理、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危机管理)。

(P21详细)事故的定义:意外的变故或灾难一般认为;是人(个体或集体)在为实现某一意图而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的事件。

二次事故: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一般来说二次事故的严重程度大于一次事故。

绝大多数重、特大事故主要是有事故引发的二次事故造成的,形成时间短,往往难以控制。

事故的特征:1、事故的因果性,2、事故的偶然性,3、事故的潜伏性、再现性和可预测性。

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连锁理论:伤亡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遗传的社会环境→人的缺点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简称MPHDA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1管理的缺陷,2个人及工作条件的因素,3直接原因,4事故,5损失
海因里希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单链化,事实上事故是多链条因素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各个因素之间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为此博德的连锁理论与现代安全观点更加的吻合
轨迹交叉论P 34
基本思想: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相互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
故就会发生。

该理论强调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P36
安全管理基本原理是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

系统原理: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原则,3、弹性原则,4、反馈原则,5、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4、公平原则
*预防原理: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
3E原则: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法制(Enforcement)对策
强制原理:1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
第4章
安全管理计划的三个要素:目标、步骤、措施
安全管理计划编制原则:1、科学性,2、统筹兼顾,3、积极可靠,4、留有余地,5、前瞻顾后,6、群众性
安全管理计划编制的程序:1、调查研究,2、安全预测,3、拟定计划方案,4、论证和择定方案
安全决策的方法P66~76
*安全激励方法的分类:
按照安全激励形式:1、经济物质激励,2、刑律激励,3、精神心理激励,4、环境激励,5、自我激励,
按照安全行为的激励:1、外部激励,2、内部激励
第5章
目标作用:1、导向作用,2、组织作用,3、激励作用,4、计划作用,5、控制作用
目标管理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根据企业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

制定目标的原则:1、科学预测,2、职工参与,3、方案选优,4、信息反馈
制定目标的步骤: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对策措施。

具体P104~105
危险度=可能性×严重度
第10章
受害者分类:1、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d的失能伤害),2、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d的失能伤害),3、死亡(发生事故后当即死亡,包括急性中毒死亡,或受伤后在30天内死亡的事故,记损失工作日为6000d)
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
1、特别重大事故(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2、重大事故(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3、较大事故(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4、一般事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一次事故:一次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

二次事故:在事故发生后,由于事故本身产生的其他危害,或事故导致其他的发生,引起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

事故统计方法: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P194
事故统计的主要指标P202~205
第12章
事故预防与控制体现方面:1、消除事故原因,形成“本质安全”;2、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3、减少事故的严重程度;
预防事故的安全技术:1、能量控制方法;2、内在安全设计方法;3、隔离方法;
4、闭锁、锁定和连锁;
5、故障——安全设计;6障最小化设计;7、告警装置(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安全教育:生产经营单位对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少于12学时;对矿山,危险品,烟花爆竹等生产经营单位不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三级安全教育”: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教育
“五新教育”: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用新设备、试制新产品,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应急措施的应用。

第13章
灾难性事件:个人或集体在时间进程中,在为了实现某种意图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与人意志相反的情况,迫使这种行动暂时地或永久地停止,并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灾难性事件的分类:1、按事故发生的性质,自然事故和人为事故;2、按事故的严重程度,轻伤、重伤、死亡;3、按伤害原因和状况;4、国标20类事故
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值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1、重大危险源所在地的基本情况;2、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3、重大危险源周围环境的基本情况。

危险源的识别:依据,危险物料、物质的性质、危险物料科导致的危险性;目的,识别与系统相关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估计和鉴别危害对系统的影响;将危险危害分级,为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事故提供依据。

危险源辨识方面:1、对辨识对象应有全面和较为深入的了解;2、找出辨识区域存在的危险物质、危险场所;3、对辨识对象的全过程进行危险因素的识别;4、根据相关标准对辨识对象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5、对辨识对象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后果进行分析;6、对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进行重大危险的参考分级,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危险源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7、划分辨识单元,并对所划分的辨识单元中的细节进行详细的分析;8、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控制和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的损失率提供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