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
【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与初中“word 电子排版”部分和高中“Word文字处理
前三节”衔接
【本课教学法提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泰山出版社
4.建议学时数:非上机时间15分钟,上机操作时间30分钟
[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21世纪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利用Word和wps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和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

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更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因此,熟悉应用Word软件,是时代对于广大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Word软件的应用方法。

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大量实践,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我发现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结合多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更适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章节是课本第三章第四节计算图文混排部分,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多数学生在初中简单学习过 Word,这对于熟练和加深Word软件应用有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复述出文本框、图像、艺术字的插入过程。

2、能说明图片工具栏的作用
3、能区别文本框、图像、艺术字与Word文档
能力目标:能熟练操作出文本框、图像、艺术字的插入并能设置其格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通过自己探究问题,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分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讲述计算机图文混排部分内容如下:
A.艺术字的插入:
显示绘图工具栏:视图→工具栏→绘图/图片。

方法①: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输入文字→选择字体→确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

方法②:单击绘图工具栏按钮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输入文字→选择字体→确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

B. 文本框的插入与修饰
本框的插入方法①:插入→文本框→横(竖)排→在需要文本框的地方左键按住拉动一个框→输入文字。

方法②:单击绘图工具栏按钮→在需要文本框的地方左键按住拉动一个框→输入文字。

文本框的修饰:选定→格式→文本框→选择颜色和线条/选择文本框的环绕方式。

首字下沉设置:选定段落→菜单中格式→首字下沉,在对话框中选择。

C. 图片的插入与设置
图片的插入:插入→图片→剪贴画/来自文件→选择路径→选择图片
图片格式的设置:选定→格式→图片→选择环绕等(可选图片工具栏)
D.图文混排:这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一个延伸,同时综合运用了一些技巧性的方法。

将“环绕方式”、“对齐方式”等按钮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熟悉操作插入图像、文本框、艺术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本节教学对学生来说,对插入对象的格式设置和图文混排来说是一个难点。

(三)、学生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学生平时上机情况的观察以及课下和学生的谈话交流,我了解到的学生的主要情况是:
1.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够较好地运用鼠标键盘来进行打字等简单任务。

2. 具备了基本的编辑文档水平。

3. 已具备了初步的小组协作探究能力。

4.不足是由于教育的差距,城区附近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比乡下要好,很多乡下学校初中基本没开信息技术导致差距拉大,不过本节课分组教学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室中开展学生自主活动。

2.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根据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结合教师为本节课专门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学,随后分组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文档。

3.教学媒体:网络机房(局域网)、Internet、校园内部网站、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等。

媒体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示范,将事先做好的孔子简介向学生展示;呈现过程,将视频插入文本框、艺术字、图片教程向学生呈现;设疑思辨,课件中多出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学习解决问题。

4.主要教学多媒体课件说明(详细见课件)
《孔子简介》电子文档是本书网站提供的,本人请教美术音乐老师对其进行了处理完成,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

《计算机图文混排》课件说明:本课件采用 authorware软件制作,具体内容和结构如下:本课件一级菜单分为教学设计、实践操作、视频演示操作、操作题练习、选择判断题练习、知识扩展、帮助、退出等部分。

●教学设计具体是Word图文混排教学设计方案
●实践操作部分分别是插入图像、文字框、艺术字的图文教程。

●视频演示操作部分分别是插入图像、文字框、艺术字的视音频教程,目的是
通过本环节学习让学生加深理解本节内容。

● 操作题练习部分分别是插入图像、文字框、艺术字等内容的word 练习。


环节是课件嵌入了word,让学生趁热打铁,强化本节内容。

● 选择判断题练习是对本节内容整体进行的形成性测评。

● 知识扩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知识梳理。

五、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1、画出流程图:
2、对流程图作简要的说明
该符号表示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该符号表示学生的活动
该符号表示教师或学生利用媒体进行操作、学习
该符号表示教师进行逻辑判断
形成性检测
合作完成作品
[案例描述]
1.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本课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如下:
[教学反思]
1、我运用的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解决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坚持这种中心原则,改变以往教学的“满堂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讲多练加深印象:精讲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

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3.探究性学习课堂能否成功,我感觉师生是否关系融洽是很重要的。

师生关系好,课堂进展顺利,气氛好。

反之,课堂有回到了从前,又成了满堂灌,学生失去了主动性。

4、存在不足:①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

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新的软件,一些网络知识。

②对于分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不好掌握,不能保证全体同学都在参与。

③由于学生之间有水平差异,教学难度控制有点难度,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应该对于他们布置不同任务,耐心辅导。

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基础,如果不能做到课堂有趣,学生就失去了耐心,课堂会变的乏味,对于这点。

我要一直加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