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阶段特征]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1.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秦汉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和科技文化的发展1.思想(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科技文化(1)科技: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汉字: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3)文学: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赋是中国贵族文学的代表。
通史整合(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经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思想:文化科技:四大发明及其外传;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唐诗、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各具时代特色;思想:宋明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成为国家中枢权力机关,有利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正确决策,标志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成熟。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相权进一步削弱;元朝实行一省制,相权有所扩大。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另设通判、转运使牵制地方,中央集权加强。
(3)元代:在全国范围内设置行省。
3.选官制度的变革(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4)经济重心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繁荣(1)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
(3)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4)元朝:政治统一,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纸币流通广泛。
4.城市的发展(1)严格限制阶段(唐以前):市的经营时间及地点有严格限制,受官府严格控制。
城市的主要职能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唐代夜市繁荣,草市功能显著。
(2)放松限制阶段(宋以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3)唐宋时期的城市类型: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扬州等兴起。
5.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如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1.理学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2)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3)宋代: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科技: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1)文学:唐朝时,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宋代,主要文学成就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宋词和元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等;唐代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宋代追求个性,忽视法度,代表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戏曲: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明朝(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组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1)康熙帝: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棉花,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出现,但发展缓慢。
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市镇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4.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