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规范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规范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治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发证检验行为,加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治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治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0号,以下简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治理条例实施方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8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和对承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以下简称许可证检验机构)的申请、审查、指定及监督治理。

加工食品、直接接触食品的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品的生产许可发证检验及许可证检验机构,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发证检验是指依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规定,核查人员对生产许可证申请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样品抽取和封存、许可证检验机构对企业样品进行检验,验证企业申请许可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的活动。

许可证检验机构是指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实验室认可,并经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指定承担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

第四条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负责许可证检验机构的统一治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级许可证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许可证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

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以下简称全国许可证审查中心)受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托付,负责许可证检验机构治理的日常工作。

深圳节约能源治理培训【课程描述】节能是经济和社会进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企业进展过程中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本课程增强全员的节能意识,使大伙儿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企业亦可依照培训内容,对所管项目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做科学调整,进而减少能源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设施设备运行成本,从而提升企业利润率,提高节能减排水平。

【课程关心】假如你想对本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请参考 >>> 德信诚节约能源治理资料手册【课程对象】企业治理人员、从事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爱护环境工作的人员、在EMS实施过程中承担内部审核工作的人员、有志于从事ISO50000能源治理工作的人员。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一﹑认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白费1、认识能源形势与国家节能政策(国家财政补贴推广项目)2、找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白费能源的现象。

二﹑调查实际的能源使用量1、能提出调查企业能源使用的相关具体问题。

2、能设计出与调查问题相对应的记录表,坚持对能源使用量进行观测和记录。

3、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能源使用过多的缘故。

4、能提出能源节约的措施。

第二部分三、能源治理技术应用1、节能的差不多原理和评价方法;2、节能技术经济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3、提倡采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4、循环利用现场废水、废气、废碴、降低原材料消耗;5、节约各种办公耗材、节电、节水、节热、节油;6、加强能源的日常治理,做好能源消耗过程管控。

四、建立能源治理体系1、ISO50001能源治理体系标准介绍2、在ISO9001、ISO14001治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能源治理体系3、制定节能目标实施推行节能方案4、建立各单位节能减排监测、统计和治理第二章生产许可证发证检验第五条企业实地核查合格的,核查人员依照产品实施细则关于抽样规则的要求抽取和封存样品,并告知企业所有承担该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许可证检验机构名单及联系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

第六条生产许可证企业审查组织单位应按规定开展实地核查,对实地核查合格的,应按实施细则规定及时组织完成对企业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检验样品的抽取和封存。

第七条样品抽取并封存后,需要送样检验的,核查人员应当告知企业在封存样品之日起7日内将该样品送达许可证检验机构。

第八条关于样品封存或运输存在技术障碍和安全隐患或无法保证样品真实性的产品,需要现场检验的,可由企业自主选择的许可证检验机构进行现场检验。

许可证检验机构不得使用本单位有检验资质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实施现场检验。

第九条企业实地核查不合格的,不再进行产品抽样和检验。

第十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对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来样进行验收,包括封条、样品的完好性、样品的数量、样品与抽样单的一致性、样品接收日期,并做好记录。

发觉样品存在问题,应当及时与审查组织单位联系。

第十一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的生产许可证检验要求实施检验,并在收到企业样品之日起在实施细则规定的检验时限内完成检验工作,出具检验报告。

第十二条检验机构出具发证检验报告应当通过三级审核,并在报告中注明为许可证发证检验报告,报告内容应有合格与否的结论。

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在检验工作完成后5日内将检验报告报送审查组织单位并寄送相关企业。

产品质量检验不合格的,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及时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情况。

第三章许可证检验机构的申请、审查与指定第十三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符合以下条件:(一)依法设立,非法人单位应当经法人授权;(二)具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或实验室认可资质,其授权或任何的检验能力范围覆盖所申请的生产许可发证检验产品;(三)有与承担相关产品检验相适应的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四)有与承担相关产品检验相适应的检测设备、检验场所和环境条件;(五)有健全有效的质量治理体系;(六)符合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申请承担发证检验的检验机构,应当向其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一)填写完整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机构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见附件1),同时提交电子版;(二)申请单位为法人单位的,应提供其资格证明复印件,申请单位为非法人单位的,应提供其上级法人资格证明及其授权文件复印件;(三)《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及《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附表》复印件,检验能力范围应覆盖申请产品所有单元和检验项目;(四)《资质认定授权证书》及《资质认定授权证书附表》复印件;(五)《实验室认可证书》及《实验室认可证书附件》复印件;(六)申请产品检验报告复印件,检测项目需覆盖该产品的许可证检验项目。

以上材料一式两份,一份留推举单位存档,一份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申请单位对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提出申请的检验机构资质及能力进行审查。

对符合条件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申请书》中填写审查结论和意见,报送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第十六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组织全国许可证审查中心对检验机构申请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必要时,经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批准依据《核查方法》组织专家对检验机构进行实地核查。

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全国许可证审查中心汇总、审核后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第十七条关于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需要补正的,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出《检验机构申请材料退回补正通知单》(见附件2);关于不符合本规定要求的申请,全国许可证办公室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出《检验机构申请材料不符合退回通知单》(见附件3),并将申请材料一并退回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十八条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按照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方便企业送检、适当竞争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检验机构进行指定,并公布其承担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的产品范围。

第四章检验机构行为规范第十九条被指定的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在指定范围内依照生产许可证产品实施细则的要求,开展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工作。

第二十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持续保持指定检验产品范围所应具备的检验能力。

第二十一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制定样品治理、检验、审核、检验报告出具和检验报告报送等生产许可证检验工作制度,严格制度实施,保证客观、公正和及时完成生产许可证检验工作。

第二十二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技术档案,并确保档案完整、真实、有效,档案保存时限为5年。

第二十三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当参加质检总局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项目的比对试验,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收费标准向企业收取检验费用。

第二十五条对生产许可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企业能够自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5日内向审查组织单位提出复检申请(不能复检的项目或产品除外),并讲明理由。

由审查组织单位选择其他许可证检验机构,并报全国许可证办公室批准后,对企业产品进行重新检验。

复检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许可证检验机构受理复检申请后,应即时报告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第二十六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名称、地址、挂靠单位等信息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1个月内向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交《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检验机构信息变更备案申请表》(以下简称《变更申请表》,见附件4),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许可证检验机构的变更申请材料审核确认,并自收到变更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全国许可证办公室。

全国许可证办公室自收到许可证检验机构有关信息变更材料之日起30日内组织全国许可证审查中心完成审查,并批准公布。

第二十七条许可证检验机构在从事生产许可证产品检验工作时,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未按产品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方法、期限等要求开展检验工作;(二)伪造检验结论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三)从事与其指定检验范围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或者以其名义推举或者监制、经销;(四)以检验机构名义向生产许可证申请企业强制推销或者变相强制推销检验仪器设备;(五)从事或者介绍企业进行生产许可的有偿咨询;(六)违规收取检验费用;(七)违反规定强行要求企业送样检验;(八)泄漏企业技术秘密及商业秘密;(九)转包或分包生产许可证检验任务;(十)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监督治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