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达标过关验收内容及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达标过关验收内容及评价标准

第五部分:“三环节”教学设计达标过关验收内容及评价标准
(一)验收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

(1)难度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2)内容是否全面,能否涵盖三维目标;(3)描述是否规范,行为条件是否明确,行为动词是否准确,行为对象是否具体。

2.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1)重点是否准确、全面,重点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实际,重点有没有遗漏;(2)难点是否明确,能否依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预设,预设的难点是否是知识的衔接结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预习设计。

(1)预习任务:预习任务是否明确,能否说明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要求,能否体现预习方法的指导。

(2)预习内容:
①认知前提。

即学习本节内容所用到的旧知识。

能否依据本节内容设计认知前提,认知前提是否是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能否帮助学生做好学习铺垫;内容编排是否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是否自然,有没有存在较大的跨度。

②新知认知。

即本节学习的新内容。

按照“把目标转化为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活动”的思路,能否依据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能否引领预习活动;预习问题能否涵盖所有基础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是否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否依据预习问题设计预习活动,能否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丰富学生感知的内容,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③预习诊断。

即预习效果检测。

能否依据预习任务设计预习诊断,诊断内容能否涵盖预习知识,诊断难度是否符合预习任务的要求,诊断题型是否合理。

4.课堂设计。

(1)交流展示:能否设计预习交流、预习展示活动,活动有没有组织方式、组织程序以及实施的明确要求。

预习交流可以采取课前组织、课上集中组织或按预习任务分块组织,预习展示可以采取板演、实物投影、口头解说、演示等,展示人员可以是小组代表,也可以是小组集体。

(2)精讲点拨:能否针对预设的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是否具体、细致;能否针对重点设计探究活动,探究程序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教学手段是否科学、合理。

(3)反思拓展:能否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有没有针对知识内涵、研究历程、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有没有拓展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否体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或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拓展难度是否适当,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

(4)系统总结:有没有设计系统总结活动,活动能否体现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结要求。

5.限时作业设计。

限时作业难度是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是否涵盖所有知识点;题型是否合理,考查是否体现层次性;内容比例是否适当,基础性与拓展性内容是否符合4:1的要求。

(二)评价标准
1.等级标准
(1)教学目标设计(5分)。

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体现三维性,目标描述规范,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准确,行为对象具体,评定等级为“优秀”。

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体现三维性,目标描述欠规范,缺少行为条件的界定,评定等级为“良好”。

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知识目标全面,缺乏三维性,评定等级为“合格”。

难度不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或知识目标不全面,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2)教学重点、难点设计(5分)。

重点准确,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及教材实际,重点没有遗漏;难点明确,符合知识的衔接结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评定等级为“优秀”。

重点准确,符合课标(或考纲)及教材实际;难点明确,符合知识的衔接结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教学重点有遗漏现象,评定为“良好”。

重点准确,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及教材实际,难点欠明确,结点欠细致,评定等级为“合格”。

重点不准确,或难点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3)预习设计(35分)。

①预习任务(5分)。

预习任务明确,有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目标)的要求,能体现预习方法的指导,评定等级为“优秀”;预习任务有做什么、如何做的要求,能体现预习方法指导,但做到什么程度(目标)要求不明确,评定等级为“良好”;预习任务有做什么的要求,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不明确,评定等级为“合格”;预习任务不明确,仅仅是目标的描述,或仅仅是笼统的学习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②预习内容(30分)。

1)认知前提(5分)。

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衔接过度自然,能达到以旧引新的作用,评价等级为“优秀”。

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编排符合新旧知识的递进关系,但衔接过度存在一定的跨度,评价等级为“良好”。

认知前提符合本节的基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内容单一,仅仅是为了回顾,新旧知识之间过度没体现,评价等级为“合格”。

认知前提与本节内容没有联系,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2)新知认知(20分)。

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评定等级为“优秀”。

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问题之间的排列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能合理设计或整合预习素材,丰富学生的认知内容,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不明显,评定等级为“良好”。

能依据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能涵盖所有基础知识,但问题排列与知识的逻辑关系欠吻合,评定等级为“合格”。

预习问题不符合课标(或考纲)的基础要求,或预习问题不能涵盖重点知识,或预习内容仅仅摘抄教材,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3)预习诊断(5分)。

诊断内容能涵盖预习知识,诊断难度符合预习任务的要求,诊断题型合理,评定等级为“优秀”;诊断难度符合预习任务的要求,诊断内容能涵盖预习知识,诊断题型欠合理,评定等级为“良好”;诊断难度符合预习任务的要求,诊断内容能体
现预习重点,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预习诊断,或预习诊断不能体现预习重点,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4)课堂设计(40分)。

①交流展示(5分)。

能设计预习交流、展示活动,能说明组织方式、组织程序及实施的组织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能设计预习交流、展示活动,仅能说明实施要求,缺少组织方式及程序说明,评定等级为“良好”;能有预习交流、展示活动的设计体现,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预习交流、展示活动,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②精讲点拨(20分)。

能针对预设的预习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具体、细致;能针对重点设计探究活动,活动程序清晰、具体;教学活动设计能体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手段科学合理,评定等级为“优秀”。

能针对预设的预习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具体、细致;能针对重点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活动程序清晰、具体;教学手段设计没有体现,评定等级为“良好”。

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讲解内容,讲解内容具体、条理,评定等级为“合格”。

讲解内容不明确,或纯知识条目型的设计,评定为“不合格”。

③反思拓展(10分)。

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反思全面,能针对知识内涵、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设计反思问题;拓展到位,能针对前后知识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拓展内容,体现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设计;反思和拓展难度适当,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

能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反思拓展活动,能针对知识内涵进行反思,注重了前后知识之间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反思欠全面,忽视了研究过程或方法的回顾,评定等级为“良好”。

能针对重点知识设计反思问题
或训练题组,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

没有设计反思拓展活动,或反思拓展内容不符合课标(考纲)要求,评定为“不合格”。

④系统总结(5分)。

能设计系统总结活动,活动要求明确,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

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有对知识和方法的总结要求,但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良好”。

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仅有对知识的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合格”。

没有系统总结活动的设计,或仅有条目没有总结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5)限时作业设计(15分)。

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题型合理,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4:1的要求,评定等级为“优秀”;难度符合课标(或考纲)要求,内容能涵盖所有知识点,基础性和拓展性内容比例符合4:1的要求,但考查层次性欠缺,评定等级为“良好”;难度符合课标要求,内容能涵盖重要知识点,评定等级为“合格”;没有设计限时作业,或难度不符合课标要求,评定等级为“不合格”。

2.计分标准
说明:评定人员要根据教学设计,对各项评价指标逐项评定,先定性后量化,在相应得分栏中逐项记分,然后统计各项得分之和,计入“评价总分”,并在“评价等级”栏内注明“优秀”、“良好”、
“合格”、“不合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