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学校:姓名: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茂密的雨林里,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广阔的草原上,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猜猜,谁的速度最大?……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猜一猜,飞行赛中谁的耐力最强?音乐会中谁的歌喉最美?草原的运动会上,谁的速度最快?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描述的是动物王国中的情景,三个小节分别描述了飞行的动物、昆虫、草原上的动物三大类。
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会给动物分类。
4、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1、出示课本第2页的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动物园中的动物有哪些?他们分别住在哪个区?预设:食肉动物区——老虎、狮子、熊、狼灵长类区——猩猩、猴子食草动物区——斑马、长颈鹿、大象海洋动物区——企鹅、鱼、海龟、河豚珍禽区——丹顶鹤、鹦鹉、孔雀、老鹰2、动物园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其实是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成了各种类别,很明显,动物园是按照动物的类型给动物分类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吗?3、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了解这九幅图片中分别是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特点?他们可以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预设:分类标准一:按照活动区域分类。
天上飞的——丹顶鹤水里游的——小丑鱼、海豚地上跑的——孔雀、蚂蚁、蜗牛、长颈鹿、猫、大象分类标准二:按照鸟类、昆虫类、鱼类、兽类分为四大类鸟类——丹顶鹤、孔雀昆虫类——蚂蚁、蜗牛鱼类——小丑鱼兽类——长颈鹿、海豚、猫、大象4、教师引导:如果是生物学家来给这些动物划分的话,他会根据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些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脊椎动物——丹顶鹤、孔雀、小丑鱼、长颈鹿、海豚、猫、大象无脊椎动物——蚂蚁、蜗牛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1、教师引导:脊椎动物都含有脊椎,我们人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那么脊椎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相互摸一摸我们的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2、同学之间相互摸一摸脊椎,初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预设:脊椎是一节一节的。
脊椎是连起来的,不是分开来的。
脊椎是弯曲的。
3、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的脊椎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脊椎的特点。
引导:这些一节一节的脊椎连起来以后,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颈椎的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的作用1、教师引导:要想研究脊椎的作用,我们还是通过动手做一个颈椎的模型来研究吧。
2、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的做脊椎模型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做脊椎模型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方法等等。
制作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布、剪刀等。
制作步骤:第1步: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第2步: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第3步: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3、学生按照操作步骤制作脊椎模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型的制作情况,并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脊椎模型。
5、教师引导:同学们,脊椎模型做好了,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脊椎的作用。
操作方法:第1步: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2步: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按照要求操作,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脊椎的作用。
7、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当我们把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用手指将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时,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一侧倾斜。
当我们将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的时候,脊椎模型就顺着手指的方向,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在脊椎运动结束之后,稍一用力,脊椎又可以恢复原状。
这说明,脊椎有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的运动能力。
活动四:找一找动物的脊椎1、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脊椎的特点,研究了脊椎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找一找动物的脊椎。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5幅插图,了解这5幅插图中的动物,然后用笔把这些动物的脊椎描画出来。
学生动手寻找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将脊椎描画出来,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刚刚,同学们把书本上5种动物的脊椎都描画了出来,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种动物,请大家也把这些动物的颈椎描画出来。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上的第一道题目,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并且用彩色笔把它们描出来。
4、脊椎动物是有脊椎的,而无脊椎动物是没有脊椎的,当我们看到一种动物的时候,首先要区分它是否属于脊椎动物。
5、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9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动物的名称及特点,再看一看他们是否有脊椎,然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这9种动物分别是:蜗牛、蚊子、水母、河蚌、青蛙、小鸟、猴子、鲨鱼、蚯蚓。
脊椎动物——青蛙、小鸟、猴子、鲨鱼无脊椎动物——蜗牛、蚊子、水母、河蚌、蚯蚓活动五:我国的动物资源1、教师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拥有哪些野生动物吗?2、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我国的野生动物。
其实,我们国家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几百种,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东北虎、扬子鳄等等。
3、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7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几幅图中的动物。
4、对于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扬子鳄,同学们都比较熟悉,而其他的三种动物,有的同学不太熟悉,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介绍鹦鹉螺、宽尾凤蝶、朱鹮等三种动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三种动物的有关知识。
鹦鹉螺基本上属于底栖动物,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
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通常夜间活跃,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
生活在海洋表层一直到600米深,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
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食物主要是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
宽尾凤蝶是凤蝶科,宽尾凤蝶属昆虫。
翅展115-130毫米。
体、翅黑色,翅面散生黄色鳞片。
宽尾凤蝶一般在林缘及开阔地活动,喜欢滑翔飞行,飞行时后翅不扇动。
喜欢访花与吸水,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朱鹮,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
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
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
5、同学们,这些动物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他们都是脊椎动物吗?请同学们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判断一下。
脊椎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朱鹮、扬子鳄无脊椎动物——鹦鹉螺、宽尾凤蝶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脊椎动物,了解了脊椎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了按照是否有脊椎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并且认识了一些脊椎动物。
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想一想它们是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本课的导入方法很多,但我认为要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充分投入,关键是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续不竭的研究动力。
同时还要看,导入的设计是否为全课的教学所服务。
所以,我的导入按照教材思路直接揭示课题后马上测量呼吸,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角色,从而为提高整堂课的探究效率打下良好基础。
2、鱼类教学目标1、说一说我们见过的鱼的种类,了解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知道鱼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认识鱼的鳃和鳍,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3、通过观察,了解鱼在前进、拐弯的时候,各部位的鱼鳍是怎么动的。
4、通过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了解鱼是怎么呼吸的,探究鱼鳃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么工作的,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么工作的,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鱼的图片、学生从家中带来的鱼、红墨水、学生活动手册等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常见的鱼1、同学们,鱼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动物,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鱼?他们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说一说自己见过的鱼。
教师出示一些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鱼。
2、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鱼的共同特征。
预设:生1: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巴三个部分。
生2:鱼的身体呈梭子形。
生3:鱼儿的体表大多数都有鱼鳞,鱼鳞上有粘液。
生4:鱼儿是靠鱼鳃呼吸的。
3、刚刚我们提到的都是常见的鱼儿,在水中还有一些外形比较奇特的鱼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的海鳗、鳐、河豚三种鱼类,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三种鱼的外形特点,并请一些了解这三种鱼类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海鳗是海鳗科、海鳗属鱼类。
体延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侧扁。
头大,锥状。
吻尖长。
海鳗为凶猛的底层鱼类,游泳迅速,常栖息在水深50-80米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
肉食性,以虾、蟹、鱼类、乌贼、章鱼等为食,摄食强度在7-9月份较高,食物组成随鱼体体长增加而有不同,虾蟹类所占的比例随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由红海、波斯湾、印度西岸及斯里兰卡至斐济及图瓦卢、北至日本与韩国、南至阿拉弗拉海及澳大利亚北部等。
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各海区。
鳐,软骨鱼纲。
一群鳃孔腹位、尾部较粗大的板鳃鱼类的通称。
体平扁,呈圆形或菱形。
口及鼻孔均腹位。
栖息海底,食小型鱼、虾及贝类。
广泛分于三大洋各海区,也见于中国沿海。
全世界约38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