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一.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下步骤)1.整理书后练习题的“一词多意”2.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3.高考中考察的文言虚词有限,在学习中及时整理相关虚词4.整理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尽可能多的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句子5.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注:在以后的专题复习中会陆续的给大家讲解高中文言文的用法和学习方法以及其规律。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类活用①军:晋军函陵。

军,意为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远:越国以鄙远。

远,意为远地、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贰:且贰于楚也。

贰,意为从属二主,数词活用为动词。

④阙: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二)文言虚词①而:今急而求子。

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

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1. 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如果。

2.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高兴。

3.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四)文言句式1.然郑亡被动句2.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厌”。

勾践灭吴1.文言词汇积累(1)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疾疹(chèn)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通假字“”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同“啜” 例句:无不也,无不也。

(3)一词多义知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国语·勾践灭吴》感觉到素与副使张胜相知《汉书·苏建传》相亲,相好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勾践灭吴》主持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通智复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副词“又”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国语·勾践灭吴》副词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繁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恢复既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国语·勾践灭吴》已经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不久三军既惑且疑《孙子兵法·谋攻》表并列的连词:“常”或“且”将军既帝室之胄《三国志·隆中对》既然劝果行,国人皆劝《国语·勾践灭吴》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说三日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鼓励遂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就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勾践灭吴》终于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于是四方无一遂司马迁《报任安书》成功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阻挡,把守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抵挡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应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正当北邀当国者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主持,执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面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将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史记·孙子列传》必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g) 《梦溪笔谈·雁荡山》适当募有得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抵挡(4)虚词:无乃无乃后乎?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

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

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

又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5)词类活用①使动用法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例:必庙礼之。

例句1: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

在这里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

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例句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

“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例句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

“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

使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2.课文中重要文言句式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②判断句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例:于是葬死者“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点拨:“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

“之”代指“皮、、舟、车”等物。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点拨: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寡人请更”点拨: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

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

例如: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1.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3.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点拨:句1“公赐之食,( )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此句省略主语。

句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后两个分句省略谓语“鼓”。

句3“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

“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1.指以下列字的读音①朝:多音字,作“早晨”义讲时,就读zhāo;作“朝廷”义讲时,就读cháo。

②间:多音字,作“间或,断断续续”讲时,就读jiàn;作“时间”或“中间”义讲时,就读jiān。

③期:多音字,作“日期”等义讲时,读qī;作“全、满”等义讲时,读jī,如“期年”。

注意: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衣冠(guān) 窥(kuī)镜间(jiàn)进2.词语补释①美:(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②私:(私我也)偏爱。

③明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古今异义词。

④以:(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动词。

⑤面:(面刺寡人之过)名词作状语,当面。

⑥闻:(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⑦受:(受上赏)通假字,同“授”。

⑧孰:(孰视之)通假字,同“熟”。

3.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重点:意动用法,常常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三)一词多义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③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私①强公室,杜私门(私人的,自己的)②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③臣之妻私臣(偏爱)④自私自利(利己)诚①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列子·愚公移山》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诸葛亮《出师表》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表假设,如果、果真《赤壁之战》间①少间,帘内掷一纸出时间《聊斋志异·促织》②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④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左传·曹刿论战》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⑦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指南录>后序》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四)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重点指导:“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句的句式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