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刷原理第3章(公式位图)

印刷原理第3章(公式位图)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影响d的因素
d
θ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胶印机上一般整个给墨系统分成了32个墨区来分别控 制每一个墨区的墨量
传墨辊
δ6 δ4
δ0+100a
供墨系统从上到下,各墨辊上的墨量逐渐减少
δ7 δ5
δ2
δ3
δ1
印版滚筒
δ0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7、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 印刷过程中要减少停机次数
印机在工作状态下,即合压状态 从墨斗辊到着墨辊,墨量逐渐减少
印机在非工作状态下,即离压状态
墨辊间的接触压力大 墨辊的直径增大
胶辊的温度升高 胶辊的温度升高
供墨不稳
现在的印刷机上,墨辊数量较多,有利于降低温度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在所有的供墨辊中,串墨辊的温度升 得最高,所以,串墨辊需要冷却。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传墨辊
6、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
δ6
设:供给印品上的墨量为100a,印版残余墨量为δ 0
δ7-δ6=100a δ6=1/2(δ7+δ5) δ5=1/2(δ6+δ4) δ4=1/2(δ5+δ2) δ3=1/2(δ4+δ0+100a) δ2=1/2(δ3+δ1) δ1=1/2(δ2+δ0) δ0+100a=1/2(δ3+δ1)
设:油墨接触的纸面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墨量为Y(x) 单位面积的纸面上得到的转移墨量为y(x),则 y(x)=F(x)·Y(x)
机械投锚的油墨量
油墨二次分裂的墨量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x 油墨
纸张Βιβλιοθήκη 印版滚筒x-bφ(x)
bφ(x) 压印滚筒
L:墨辊的长度; Di:第i根辊的直径; Ai:第i根墨辊的匀墨 面积; N:墨辊的根数。
Kc值越大,匀墨性能越好;一般要求Kc≥3为好。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着墨性能 分配行程的着墨性能采用着墨系数来表示,用Kd表示。
设:着墨装置中所有着墨辊的着墨面积总和为A着, 印版面积为A版
从墨斗辊到着墨辊,墨量相同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δ7
传墨辊
δ5
δ6
δ4 δ0+100a
δ2
δ3
δ1
印版滚筒
δ0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7、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 墨辊的排列方式不同,油墨的分配不同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7、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
3、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海德堡速霸102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罗兰700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3、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高宝利比达104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Heidelberg M600卷筒胶印机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胶印短墨路传墨系统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重辊
长墨路油墨行程: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A——给墨行程 B——分配行程 C——转移行程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1、给墨行程的组成 给墨行程是指油墨从墨斗传输到匀墨辊的过程。 主要由墨斗、墨斗辊、传墨辊组成。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2、给墨行程的结构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3、给墨行程的条件
a.给墨装置 准确稳定的控制墨量 b.流变特性良好的油墨 油墨粘度太大:“不下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1、油墨分配系统
●油墨分配行程的作用
A、改善油墨的流动性 B、使油墨分配均匀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2、油墨分配系统的性能指标
●匀墨性能 分配行程的匀墨性能采用匀墨系数来表示,用Kc表示。
δA1=δ0+ 125a/3 δA2=δ0+250a/3
δB1=δ0+275a/3 δB2=δ0+100a
(a) 传输系统
δ’A1=δ0+ 25a δ’A2=δ0+50a δ’B1=δ0+75a δ’B2=δ0+100a
(b) 传输系统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粘度太小: 墨层厚度不稳定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给墨量的控制
印刷机给墨量一般由两个参数来控制: A、刮墨片与墨斗辊之间的间隙 d
B、油墨在墨斗辊上接触的弧度θ
假定印刷品的墨层厚度为δ,有: ; d
δ=c×θ×d
其中:c 主要与给墨装置的结构形式、尺寸有关
柔印短墨路传墨系统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柔印短墨路传墨系统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a.胶印较少采用短墨路传 墨系统。 b.传墨质量受到限制,通 常用于报纸印刷机。
c.采用网纹辊和刮墨刀实 现短墨路传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L:着墨辊的长度; Dj:第j根辊的直径; Aj:第j根墨辊的着 墨面积; M:着墨辊的根数 Kd值越大,着墨性能越好;一般要求Kd≥1为好。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贮墨性能 分配行程的贮墨性能采用贮墨系数来表示,用Kg表示。 Kg等于匀墨系数Kc与着墨系数Kd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1、油墨分配行程


串墨辊
组成:
匀墨辊
重辊 着墨辊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串墨辊:刚性辊,由金属或硬质塑料制成。
起串墨作用,串动幅度0-40 mm。 ●匀墨辊:弹性辊,金属芯辊上包覆一层弹性很好的橡胶或 高聚物材料制成。起匀墨作用。 ●重辊:由金属制成,重量较大。
四、油墨转移方程
1、油墨转移率与油墨转移系数
油墨转移率是转移墨量 y 与印版墨量x的比值,用f 表示
f=y/x×100%
油墨转移系数是转移墨量y与印刷后印版剩余墨量x-y的比值, 用e表示
e=y/(x-y)×100%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四、油墨转移方程
2、油墨转移量的分析
在理想情况下:f=50%
x
A辊
y1
B辊 y 即:y=1/2x
主要原因:没有考虑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和印刷的条件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四、油墨转移方程
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油墨转移方程是美国人沃尔克和费茨科于1955年提出的
设:单位面积的纸面上与油墨接触的面积为F(x),则 0<F(x)<1
f ′[x-bφ(x)] y(x)
5、给墨性能分析
●影响θ的因素
a.刮墨片的倾斜角度 b.油墨在墨斗中的高度
刮墨片1 刮墨片2
墨量相同 墨斗辊
+ θ2 θ1
墨斗辊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5、给墨性能分析
墨斗容墨量对给墨量的影响
应使墨斗油墨
水平面保持一 定高度
勤加墨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传递的墨层厚度
印刷品质量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
2、供墨系统的类型
供墨系统 的类型
长墨路供 墨系统
短墨路供 墨系统
胶印油墨的传递 凸印油墨的传递 凹印油墨的传递 柔印油墨的传递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6、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
δA
设:有A、B两辊,在理想的辊压状态下:
则有:δ′A≈δ′B

δB
δ′A=δ′B=1/2(δA+δB)
A辊
δ′A
B辊
δ′B
注意:我们讨论的问题的前提是理想状态
印刷原理(Printing Principle)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Ink Transfer
1、油墨传递的基本概念
? 2、供墨系统
3、给墨行程、分配行程、转移行程 4、油墨转移方程 5、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的含义、影响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