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综述(2001
张世海 2005年)
2001-2o05年,是新世纪的开端五年。期间,甘肃伊斯兰教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研究
力量有所增强,学术活动相继开展,研究成果不断发表、出版,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以下主
要从学术成果方面谈谈这五年来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的进展情况。学术成果将以甘肃学人的为主,并适
当兼顾外地学者所撰但在甘肃有关刊物发表、与甘肃伊斯兰教实际密切相关的论文。
1.教派研究 教派研究是甘肃伊斯兰教研究中的优势领域之一,曾取得不少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在这五年中,
该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发表、出版了~批有特色的学术成果。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中最具独创性、开拓性
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该书问世20年后,著者马通发表了《关于撰写<中
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的目的与意义》一文(载《甘肃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文内
作者主要回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对教派门宦问题关注的缘由、开展相关调研及资料搜集情况等,
以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撰写书稿、正式出版发行直至本世纪初进行修订再版发行的具体过程,并简
要重申了撰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客观阐述了本书问世二十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积极评价,还对个
别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这篇文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教派研究的重要意义,更好地理解《中
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的内涵及特点。
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教派的主要发源地,教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甘肃伊斯兰教发展中的重要问
题之一。张世海的《甘肃伊斯兰教教派现状及思考》(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就甘肃伊
斯兰教教派分化格局的形成、特点、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就进一步搞好甘
肃伊斯兰教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这是一篇时问跨度较大,从历史到现状对甘肃伊斯兰教进行研
究、思考的综合性论文。
对甘肃教派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还有马志雄的《对临夏州伊斯兰教教派门宦问题的思考》(载《甘
肃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该文在简要介绍临夏回族自治州伊斯兰教教派门宦的基本情况、基本
特点的基础上,就教派门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认真分析,并从10个方面对进一步做好教派门宦
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论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西道堂是创传于甘肃临潭、富有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教派,多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五年
也不例外,相关学术成果不断问世。
2004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西道堂现任教长敏生光主编的《马启西诗联赏识》。该书对西道堂
创传人马启西存世的l6副对联集中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书内所收文章均由我国宗教研究领域的资深
专家撰写。他们以伊斯兰教教义、儒家文化典籍和明清时期的回族学者的汉文译著以及对联写作的基
本要求为依据,从不同角度对马启西的对联进行注释、注解、分析与述评。这些文章以恢宏的视角、准
56— 确的阐释、精辟的见解,将西道堂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此外,还发表了不少有关西道堂的论文,如马启成的《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纪念马启西先
生逝世90周年》(载《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张明芳的《马启西宗教思想及其渊源》(载《甘肃
民族研究论丛(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等。
前文通过对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创建者马启西思想、宗教社会实践等的论述,高度评价、介绍
了马启西的一生贡献,认为他不愧是近代中国伊斯兰教一位杰出学者、思想家,和中国穆斯林“汉学派”
的一代宗师。
后文从阐释、宣传伊斯兰教教义、宗教哲理、伊斯兰人生观、文化教育观和道德、价值观等五个方面
阐述了西道堂创建人马启西的宗教思想,并追溯、探讨了其思想渊源,认为马启西宗教思想的形成是伊
斯兰教基本精神在中国民族化、地方化的反映,是受刘智等回族穆斯林学者经学思想及中国儒家“大
同”思想影响的结果,也是回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变化的结果。
对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派的研究,这五年中也有明显进展。已出版的著作有马国殡主编的《宣
化冈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该志书由宣化冈拱北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历时五年
编写而成。全书共30万字,分l2章,系统记述了哲赫忍耶派宣化冈拱北的历史变迁、组织结构、宗教
功能、文化遗存等,书后附录最新发现的一些珍贵历史资料。全志资料丰富,观点中肯,有较高的学术
价值。
除著作外,还有几篇论文值得一提。如以哲赫忍耶派中著名阿訇关里爷为研究对象的两篇论文,
即王祥麟的《<热什哈尔>的作者关里爷名字考释》(载《甘肃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马通的《论关
里爷的历史地位》(载《甘肃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王文认为,关里爷系民间俗称,其真正汉文名称一直不为人知,根据对新发现史料的研读,可以确
认,关里爷汉文名字应叫马先正。
马文主要从关里爷的学名、其所处的时代、其身负的使命、其生卒年月等方面论述了关里爷研究中
的一些问题。文后还有附录二篇,一是马元超为关里爷书写的条屏所作的跋文,其中的珍贵史料有助
于解决关里爷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一是作者为关里爷所写的墓志铭,全面、客观地述评了关里爷的一
生,肯定了其历史地位。
马元章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派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清末民初享有很高社会
声誉。李忱的《留此芬芳启后人——马元章生平及其诗文评介》(载《甘肃民族研究论丛(第二辑)》,甘
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研究。该文在简要介绍、探究马元章生平及其宗教
思想的基础上,对目前已发掘、整理出的马元章诗文进行了评介,认为这些诗文内容十分丰富,体现、反
映了“恢复道统、振兴哲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热爱祖国、期盼强盛,同情悲苦、倡导行善,加强修养、
心存敬畏等重要思想。
有关其他派别的研究文章,亦时有所见。如海滨的《法门门宦简述》(载《甘肃民族研究}2003年第
3期),就扼要阐述了中国伊斯兰教法门门宦的创传历史、宗教主张及当代状况等,其中一些资料比较新
鲜,较有研究价值。
2.伊斯兰教与社会研究
伊斯兰教与社会研究,是当代甘肃伊斯兰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一直为学术界所重视。五年来,这
方面研究也取得不少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兼备的成果。主要如:
张世海的《从文明对话角度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载《甘肃民族研究论丛(第二
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l2月版)。该文从文明对话角度,对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作
了认真探讨。文中就文明对话与和谐社会、明末清初以来伊斯兰教与儒家文明的对话、历史上的伊儒
对话对当代的启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历史事实表明,伊斯兰教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进入中国,
到逐渐扎根中国,到发展壮大,是与中国社会成功地相适应的结果;中国伊斯兰教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
57— 的一部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必然趋势。
金刚的《从“教案”与“侮教案”看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境遇》(载《西北民族研究》
2004年第4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针对基督教的教案频频发生,针对伊斯兰教的侮教案引发多起风
潮。本文以此为切人点,考察了教案和侮教案的表现、性质、后果和原因等,认为从历史教训可得出,宗
教交流应坚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政府处理宗教问题应有正确的政策导向,民众对待宗教应有正
确的心态,这对社会和宗教的稳定发展尤为重要。 刘书祥、高占福、马中平的《新时期伊斯兰教适应社会发展的探索——西道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载《甘肃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这是一篇有关西道堂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的调研报告。文内在对
西道堂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后,集中笔墨就西道堂重视发展经济的实践、重视文化教育的实践、同
兄弟民族发展友好关系的实践、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等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其成功经验值得重视与
总结。 马志丽的《论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适应性》(载《甘肃民族研究}2oo4年第1期)。伊斯兰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分析了“相适应”的基本内涵,认
为“相适应”是时代的要求,走“相适应”道路与伊斯兰教基本教义不相矛盾,在“相适应”进程中,必须
正视并妥善解决一些新问题。
3.伊斯兰文化研究
伊斯兰文化研究是甘肃伊斯兰教研究的薄弱方面,但在这五年中有所加强,成果较多,主要有:
丁俊的《伊斯兰研究中的语汇问题——以“吉哈德”为例》(载《甘肃民族研究论丛(第二辑)》,甘肃
人民出版社2005年l2月版)。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一些基本概念和语汇的翻译问题,得到一定的关
注。该文就是以“吉哈德”一词为例.就伊斯兰研究中的语汇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国伊斯兰教研究中,
受西方“东方学”影响颇深,对一些伊斯兰教常见语汇存在着曲解、误解,因此,要真正建立具有中国特
色的伊斯兰研究体系,需要花大力气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体系,尽可能消除那些片面的、不准确的误判
和偏见,从而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确立伊斯兰研究语汇体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回族穆斯林对中国
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贡献》(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o4年第6期),从回族穆斯林先民是阿拉伯语在
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回族穆斯林是中国历史上阿拉伯语教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中国阿拉伯语现代教
育的开拓者王浩然、回族穆斯林中的优秀学者们是新中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回族穆斯
林是当代中国阿拉伯语教学的推动者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回族穆斯林对中国阿拉伯语教学事业的贡献。
赵国军、马桂芬的《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穆斯林民问刊物兴起的思考》(载《甘肃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则从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创办的历史渊源、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所做贡献、问题和建议
等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穆斯林民间刊物的发展不无裨益。
哈宝玉的《我国伊斯兰教基础学科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甘肃民族研究论丛(第二辑)》,甘肃人
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主要从伊斯兰教历史研究、教义教法研究、哲学与苏菲主义研究、相关学科
研究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2O年代至2004年期间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进行了概要阐述,基本上勾
勒出了近百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发展轨迹。
马福元的《浅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兼谈马克思、恩格斯对阿拉伯伊斯兰文
化的论述》(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就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
其对欧洲文明崛起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了扼要阐述,并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关
论述的梳理、研究,充分肯定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价值。
此外,如王海啸的《浅谈伊斯兰教的斋戒》(载《甘肃民族研究 ̄2oo3年第2期)、刘新建的《浅析穆
斯林的饮食习俗及文化内涵》(载《甘肃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等,对伊斯兰教的宗教功课、饮食文
化等进行了探讨。王文简要论述了斋戒的戒律、目的和意义等。刘文则扼要阐述了穆斯林的饮食习俗
及其文化内涵,并从选择性、适度性、伦理性及宽容性等方面论述了穆斯林饮食习俗的特点。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