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4)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一、荒漠化的含义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示意图植被景观荒漠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 mm~200 mm~400 mm土地生产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能力2.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考】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提示属于石质荒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试简要说明。

提示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

3.宁夏沙坡头为什么不造林固沙,而是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提示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部边缘,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多流沙活动,树木种植后很难成活,且成活后维护管理成本极高。

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是因地制宜综合整治沙漠的重要一环。

[预习效果自测]1.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分布最广的荒漠化类型是( )A.风蚀荒漠化B.冰蚀荒漠化C.水蚀荒漠化D.盐渍荒漠化解析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其荒漠化类型为风力作用形成的风蚀荒漠化。

答案 A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荒漠化类型为流水侵蚀形成的“石漠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该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 D3.我国下列地区与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河西走廊—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解析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主要是水土流失;江南丘陵地区红壤广布,由于乱砍滥伐,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表层熟化土层流失后,底层土壤缺乏有机质,肥力低,不利于植物生长,形成荒漠化(也称“红漠化”)。

答案 D4.“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作用是( )A.防治风蚀荒漠化 B.防治水蚀荒漠化C.防治冻融荒漠化 D.防治土地盐渍化解析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该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由风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A“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甚至造成“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景观,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真实写照。

据此完成5~6题。

5.吉林省西部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6.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解析第5题,由“大风、黄沙,穷荒绝漠”等信息可以判断,该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第6题,人为原因是现代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5.A 6.B探究点一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探究活动】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概括我国A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2)简要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3)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特大沙尘暴的变化趋势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并说明其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1)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地表径流少。

(2)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盛行西北风。

(3)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

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垦、过牧;不合理灌溉;工矿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反思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的形成西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小、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2.干旱的自然特征是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因素干旱的气候使本区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再加上大风日数较多,风沙活动频繁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如下图所示:3.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它对荒漠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即时巩固】1.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东向西降水递减是因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B.大风是本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C.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主要在于干旱的自然环境D.塔里木盆地多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2)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原因是( )A.水分差异 B.热量差异C.地形差异 D.人类耕作方式的不同解析第(1)题,干旱是西北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第(2)题,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的降水由东向西递减,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答案(1)B (2)A2.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包括( )A.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B.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大C.外流河为主,河网密集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全球荒漠主要分两种类型: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热带荒漠和分布于大陆内部地区的温带荒漠。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因距海远,降水少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且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分异明显;受高原山地的阻挡,加剧了干旱,风力强劲,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沙漠、戈壁广布。

答案(1)B (2)C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探究活动】下面图甲是“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分布图”,图乙是图甲中“A区域的局部图”。

读图完成下列(1)~(3)题。

(1)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荒漠化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较快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图甲中箭头表示荒漠化区的扩展方向主要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扩展趋势?(3)分析图乙所示南部地区河流的大体流向。

该地区河流大多流程短小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向东、向南。

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冬春季西北风强劲。

(3)自南向北。

原因: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沿途蒸发、下渗和农业用水使流量急剧减小。

【反思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人为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樵采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3.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规律方法在不同地区判断荒漠化人为原因的技巧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即时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内蒙古商都县位于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集中的锡林郭勒草原西部。

下图为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

材料二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沙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 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年均净减少1 717平方千米。

(1)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__________和潜在的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不是简单的________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________并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类似荒漠的自然景观。

(2)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内蒙古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在荒漠化的进程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

但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因素对荒漠化的形成并非起决定作用。

(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答案(1)经济活动自然因素荒漠扩张退化(2)人口数量增多,耕地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增加人类活动(3)降水量气候(自然)(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探究点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