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考题库一、名词解释1.路基:是在天然地表面按照道路的设计线性和设计横断面的要求,开挖或堆填而成的岩土结构物。
2.路面:是在路基顶面行车部分,由各种混合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3.路床:直接位于路面结构层下80cm厚的路基部分;上路床0-30cm,下路床30-80cm。
4.压实度:工地实测的密度与实验室所得的最大密度比值。
5.粘层:加强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粘结而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6.泥结碎石路面:以碎石为骨料、粘土为填充结合料,经压实而成的路面结构。
7.沥青路面: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
8.路基高度:路基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
9.路基宽度:城市道路指在左右行车道+中间分隔带+两侧路肩的宽度;交通公路指行车道+两侧路肩宽。
10.透层: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浇洒乳化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的薄层。
11.封层:封闭表面空隙,防水分浸入面层、基层,而铺筑的沥青混合料薄层。
12.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作为面层材料的一种路面。
13.软基:路段的地下淤泥层较为深厚,而且分布不均匀,不同部位的地质沉降会造成路面沉陷开裂。
14.水温稳定性:路基的强度和刚度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化幅度。
二、简答题15.路基路面的基本性能要求有哪些?● 承载能力:强度、刚度。
● 稳定性:自然平衡破坏的稳定性、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等。
● 耐久性:疲劳、损伤、老化衰变。
● 表面平整度。
● 表面抗滑性能。
16.路基的干湿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干湿类型由分界稠度来划分:干燥、中湿、潮湿、过湿。
17.试述路基排水的构造有哪些?● 地面排水:边沟、截水沟、排水沟、跌水与急流槽、倒虹吸与渡水槽、蒸发池。
● 地下排水:暗沟、渗沟(盲沟、管式渗沟、洞式渗沟)、渗井。
18.路基施工测量主要完成哪些工作?● 恢复路线、划定界线、路基放样、清理场地、临时工程。
19.简述影响压实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内因:土质和湿度。
● 外因:压实功能(机械性能、压实时间与速度、土层厚度)及压实时的外界自然和人为的其他因素等。
20.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有哪些?● 沉陷、车辙、低温缩裂、疲劳开裂、推移、松散、坑槽。
2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形式有哪些类别及主要形式?● 断裂类、变形类、表面损坏类、接缝损坏类。
● 断裂、挤碎、拱起、唧泥、错台。
2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有哪些?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 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耐久性、抗滑性、抗疲劳性、工作度(施工的和易性)。
23.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现象和哪些因素有关?● 外部因素:高温、重荷载、渠化交通、车流量、路面坡度。
● 内部因素:结构方面(路面厚度、沥青路面层模量对车辙的影响)、原材料性质及材料设计方面的影响、施工质量控制及路面均匀性。
24.沥青路面按技术性质分哪几类?● 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
25.沥青路面按施工方式分成哪几种?● 层铺法、路拌法、厂拌法。
26.影响石灰稳定类基层的强度因素有哪些?● 土质、灰质、石灰剂量、含水量、密实度、石灰土的龄期。
27.泥结碎石路面按细粒料的含量强度组成原则?● 不含细料:按嵌挤原则;● 含适量的细料:按骨架密实原则;● 含大量细料:按密实原则。
28.碎石材料路面、基层或垫层有哪些?● 水结碎石路面、泥结碎石路面、泥灰结碎石、天隙干压碎石基层。
29.路基施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挖掘路堑或取土、沿路线纵横向运土、填筑路堤、压实土基、整平路基表面及修整路基边坡,修筑路基排水及防水设施等。
30.路基压实方法?● 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超高路段:先低后高)。
31.路基防护与加固的区别?● 防护工程主要用于路基本身稳定,即防护工程本身没有或很少有承受外力作用的能力。
● 加固工程主要用于路基本身不稳定,即本身具有承受外力作用的能力。
32.软土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哪些?● 换填、抛石挤淤、爆破挤淤、超载预压、反压护道、排水砂垫层、土工织物铺垫、塑料排水板、砂井、袋装砂井。
33.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接缝、缩缝、胀缝、施工缝的原因?● 接缝:减少由于伸缩和翘曲变形受到约束而产生的应力;满足混凝土铺筑的要求。
● 缩缝:保证混凝土板因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收缩时沿该薄弱断面缩裂,从而避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
● 胀缝:使混凝土板有膨胀的余地,从而避免产生过大的热压应力。
● 施工缝:每天工作结束或因临时原因而中断施工时,需设置横向施工缝;混凝土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需设置纵向施工缝。
34.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的性质应满足什么要求?● 强度、耐久性、和易性、抗滑、耐磨耗。
35.常见的无机结合料有哪些?● 水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
三、论述题36.路面按等级分成哪几种,各有何特点?按使用性质、材质组成、结构强度、稳定性,路面划分四类:● 高级(高速、一级、二级)——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
矿料铺筑强度、刚度大,耐久、稳定;适应繁重交通量;行车条件好;维护费用少。
但初期费用投资高。
● 次高级(二级、三级)——沥青贯入式、路拌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
刚度、强度较差,稳定性差;使用寿命较短;行车速度慢;初期建设费用较低。
但需定期修护,运输成本高。
● 中级(三级、四级)——泥结/级配碎石路面。
强度、刚度较差,稳定性差;使用期短;平整度差;适用速度慢少量交通;初期投资少。
但需常养护,运输成本高。
● 低级(四级)——各种粒料、当地材料改善土(炉渣土、砂砾土)。
刚度、强度低,路面不平整,易扬尘;不全天候行车,运输成本高。
需常养护。
37.路基典型断面形式的种类?● 路堤断面形式:短路堤(1.0-1.5m);一般路堤(土1.5-18m、岩1.5-20m);高路堤(土>18m、岩>20m)。
● 路堑断面形式:全路堑;半路堑(台口式);半山洞。
● 半填半挖路基断面形式:一般式;矮挡土墙式;护肩式;砌石护坡式;砌石护墙式;挡土墙支撑式;半山桥式。
38.路基防护的分类?● 坡面防护:植物防护(植草、铺草皮、植树);工程防护(抹面、捶面,喷浆,勾缝与灌浆)。
● 冲刷防护:直接防护(加固堤岸边坡);间接防护(改变水流性质)。
39.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在拌合、运输、摊铺、碾压各阶段应控制在多少度?● 拌合:集料加热温度在160°-180°;沥青温度在150°-170°。
● 运输:出厂温度在140°-165°;抵达现场温度不低于120°-150°。
● 摊铺:施工温度在110°-130°,不超过165°;开铺前将摊铺机的熨平板进行加热至不低于65°。
● 压实:初压:双轮振动压路机静压1-2遍,温度不低于110°,紧跟摊铺机。
复压:胶轮压路机和双轮振动压路机联合碾压4-6遍,碾压温度控制在80°-100°。
终压:采用双轮振动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温度不低于65°。
40.无机结合料按不同材料组成的干缩系数排列次序?● 同一类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稳定细粒土>稳定粒料土>稳定粒料。
● 对稳定粒料类:石灰稳定类>水泥稳定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 对稳定细粒土:石灰土>水泥土/水泥石灰土>石灰粉煤灰土。
41.普通混凝土路面的优缺点?● 优点: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有利于夜间行车。
● 缺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有接缝(增加施工和养护的复杂性;易引起行车跳动,影响行车的舒适性;是路面的薄弱点、易引起路面路面扳起和板角处破坏)、开放交通较迟、修复困难。
42.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断裂、挤碎、唧泥、拱起、错台的原因?● 断裂:板太薄;轮载过重和作用次数过多;板的平面尺寸太大(使温度应力过大);地基过量或不均匀下沉使底脱空失去支承;施工养护期间收缩应力过大;混凝土强度不足。
● 挤碎:胀缝内的滑动传力杆排列不正确或不能正常滑动;缝隙内有混凝土搭连或落入坚硬的杂屑等,使路面板的伸缩受到阻碍,在接缝处边缘部分产生较高的挤压应力而剪裂成碎块。
● 拱起:板收缩时接缝隙张开,填缝料失效,硬物嵌满缝隙,致使板受热膨胀时产生较大的热压应力,从而出现这种纵向屈服失稳现象;采用膨胀性较大的石料作粗集料,易引起板块拱起。
● 唧泥:在轮载的频繁作用下,基层(地基)产生塑性变形累积而同混凝土板脱离接触,水分沿缝隙下渗而积聚在脱空的缝隙内,又在轮载作用下积水变成有压水,并同基层内浸湿的细料泥搅成泥浆,再沿缝隙喷溅出来,唧泥会使路面板边缘和角隅部分逐步失去支承,而导致断裂。
● 错台:横缝处传荷能力不足,车轮经过时相邻板端会出现挠度差,使沿缝隙下渗的水带着基层被冲蚀的碎屑向后方板下运动,把该板抬起;胀缝下部填缝板与上部缝槽未能对齐,或胀缝两侧混凝土壁面不垂直,使缝旁两板在伸胀挤压过程中,会上下错位而形成错台;当交通量或低级承载力在横向各块板之间不一致时,纵缝处会产生错台现1. 公路的基本组成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立交,通道,涵洞,防护与加固工程等人工构造物及排水设施,还有各种沿线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环保等设施。
2. 砂性土既含有一定数量的粗颗粒,使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水温稳性,又含有一定数量的细颗粒,使其具有一定的粘性,不至松散。
一般遇水疏散快,不膨胀,干时有足够的粘结性,扬尘少,容易被压实。
因此,砂性土是修筑路基的良好材料。
3. 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路基土,石的开挖难易程度,可分为松土,普通土,硬土,软石,次坚石和坚石六个等级。
4. 一级区划: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限的交错和叠合(划分依据)。
将我国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I. 北部多年冻土区 II.东部湿润季冻区 III.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IV.东南湿热区 V. 西南潮湿区 VI.西北干旱区 VII.青藏高寒区5. 路基填土高度指路肩边缘距原地面的高度。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指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所规定的路肩边缘距原地面的最小高度。
为利于排水,干燥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规定为:砂性土0.3~0.5m ; 粘性土0.4~0.7m ; 粉性土0.5~0.8m 。
6. 路基工作区:在路基某一深度Za处,当车轮荷载引起的垂直应力与路基土重力引起的垂直应力相比所占比例很小,仅为1/10~1/5时,该深度Za范围内的路基称为路基工作区,即车轮荷载作用影响较大的路基土范围。
7. 路基土的强度指标:路基土的承载能力(表征参数:路基土回弹模量和加州承载比CBR)和抗剪强度指标。
8. 路堤是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在结构上分为上路堤和下路堤,上路堤是指路面底面以下0.80~1.50m范围内的填方部分,下路堤是指上路堤以下的填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