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一)一、名词解释:1.“三同时”制度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环境法律责任4.限期治理制度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不是环境法律责任的特点( )A.综合性B. 严厉性C. 独特性D.复合性2.下列哪项不是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的类型( )A行政处分 B.罚款 C.警告 D.赔礼道歉3.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A.发生了损害事实B.因果关系C.行为的违法性D.过错4.下列哪项不是承担环境民事责任的方式()A.排除危害B. 赔偿损失C. 返还财产D.吊销营业执照5.下列哪项不是污染环境类犯罪的罪名()A.重大污染事故罪B.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C.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D.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三、多项选择题1、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A、制定环境法律B、实行排污收费制度C、制定环境标准D、征收环境税E、实行排污权交易政策2.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包括哪几点( )A.原告须因环境侵权而遭受了直接的财产损失B.环境侵权的举证责任全部都转由被告承担C.关于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以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来确定D.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3.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可以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的行为( )A.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工厂排污的现场检查B.因资金紧缺而闲置本单位的防治污染设施C.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D.超过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中4.下列哪项属于无过失责任的免责条件()A.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B.战争行为C.受害人自身的责任D.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5.下列哪项属于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的途径( )A.调解B.行政处理C.仲裁D.诉讼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行政处罚和环境行政处分的区别2. 简述国外的五种环境资源管理体制。
3.环境行政许可的特征4. 环境民事诉讼的特点五.论述题:试述无过失责任原则在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中的实行练习(二)一、名词解释:1、单位环境权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3预防为主原则4、国家环境权5.人类环境权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A.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B.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C. 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利用者补偿原则D.公众参与原则2、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包括()A、治理污染源费用B、恢复被污染环境的费用C、人身损害费用D、财产损失费用E、环境的生态价值费用3.下列哪些是关于"三同时"制度的正确表述( )A.任何自然开发项目,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B.只要是新建的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项目,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C.建设项目试生产已超过3个月,仍未向相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该建设单位停止试生产D.建设项目在试生产阶段,没有建成或闲置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正4.能够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原则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有哪些( )A.奖励综合利用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D."三同时"制度5.下列哪些是环境法中的环境法律制度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C.三同时制度D.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三、简答题:1.简述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2.简述限期治理的对象3.简述环境标准的分类五、论述题1、试述“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以及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如何体现“公众参与原则”的练习(三)一、名词解释:1.环境:2.环境要素:3.可持续发展:4.环境保护法:5.环境权:二、单项选择:1.下列选项哪个不是环境要素的特点 ( )A. 最小限制律B.集体效应律C.相关律D.等差律2.下列选项哪个不属于人工环境()A.城市B. 原始森林C.植物公园D.水库3.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生物圈B.生产者C.食物链D. 分解者4.下列哪个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A.水B.土壤C.微生物D.空气5.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A.加强整治B.同步建设C. 同步发展D.同步规划6.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什么( )A.生态环境 B.人文环境C.人类环境 D.社会环境7.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对象的广泛性、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哪一特点的体现( )A.社会性 B.共同性 C.技术性 D.综合性8.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法律事件()A.森林大火B.地震C.环境保护行为D.洪水三、多项选择题:1.生态学最基本规律有哪几项()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协调稳定律D.地时制宜律2.人们对如何处理环境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以下哪几种观点()A.消极论B.悲观论C.盲目乐观论D.可持续发展论3.环境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哪些( )A.主体B.客体C.内容D.时间四、简答题:1、环境保护法的作用。
2、环境法律制度的特征3、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基本原则五、论述题:论持续发展练习题(四)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噪声污染的防治,哪一个不能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A.机动车船的噪声污染防治B.建筑施工的噪声污染防治C.商场固定设备的噪声污染防治D.本职工作中的噪声污染防治2.对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多少倍的树木( )A.5 B.10 C.15 D.203下列哪部法律明确规定了个人具有缴纳排污费的义务( )A.《大气污染防治法》B.《水污染防治法》C.《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D.《海洋环境保护法》4.确认环境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者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所依据的环境标准是哪个( )A.环境基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基础与方法标准D.环境质量标准5. 可以起豉励和抑制正、反两方面作用的经济刺激措施是()A、财政援助B、低息贷款C、财政补贴D、税收6.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地方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D、地方环境基准7 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D、环境基准8.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征求谁的意见( )A.建设项目所在地国家机关和居民的意见B.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C.建设项目所在地规划部门和居民的意见D.建设项目所在地企业和居民的意见9.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已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可以获得下列哪项收费优惠( )A.不再缴纳排污费B.不再缴纳超标排污费C.减半缴纳排污费D.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可以不再缴纳排污费10.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经过下列哪项程序获得批准后,才能依法实施( )A.事先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申请获批准后,由当地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告B.事先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申请;申请获批准后,由噪声排放者向社会公告C.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申请获批准后,由当地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告D.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申请获批准后,由噪声排放者向社会公告11.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A.重点污染物B.重点污染源C.重点污染防治区域D.垃圾污染12.下列哪项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A 多数地区是煤烟型污染B. 二氧化硫排放量大C. 大气中悬浮微粒浓度高D. 气候变化导致大气污染13.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噪声的公害特性A.暂时性公害B.局部性公害C.分散性公害D.非法公害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人类环境的国界性,可分为()a.国内环境b.国际环境c.人为环境d.区际环境2.人们对如何处理环境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以下哪几种观点()a.消极论b.悲观论c.盲目乐观论d.可持续发展论3.环境法有哪些特征()a.调整对象的特殊性b.综合性c.科学技术性d.公益性4环境权有哪几种()a.个人环境权b.单位环境权c.国家环境权d.人类环境权5.根据污染的水体不同,可将水污染分为()a.地表水污染b.地下水污染c.放射性污染d.热污染6.大气污染可以分为()a.一次污染b.二次污染c.三次污染d.四次污染7.根据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分为()a.大气污染b.水污染c.海洋环境污染d.土壤污染8《草原法》所称的草地包括()A. 草山B.草坡C.草甸D.草地9环境噪声污染具有以下特点()A. 是一种能量性污染B. 是一种感觉性公害C 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D. 危害性不易评估10.()属于第一环境问题。
A火山 B.水土流失C.地震 D.森林破坏三、名词解释:1. 土地2.水污染3.水资源4.草原5.固体废物6.海洋污染四、简答:环境行政许可的特征五、论述1、论述环境噪声污染。
练习1答案一、名词解释:1.“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评价的原则、程序、内容、权利、义务、管理措施作了具体规定,形成一个法律制度,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 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对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4.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排污单位和在特殊保护区域内超标准排污的已有设施,依法采取限定时间、限定内容、限定效果完成治理任务的制度。
二、单选题:DDDDD三、多选题四、简答1. 答:第一、实施的机关不同。
实施行政处分的主体是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而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只能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环境管理部门。
第二、适用的对象不同。
行政处分的对象是在环境保护中违法失职的人员,即本单位或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工作人员;而行政处罚的对象是所有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并且不需要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第三、责任形式不同。
环境行政处分采用上述警告直至开除等八种方式;而行政处罚则是采取罚款、责令停业或关闭、吊销许可证等多种方式。
第四、制裁的情节不同。
环境行政处分是情节较重"尚不构成犯罪的有关责任人员或主管人员实施;如果属于一般情节,则只对单位实施行政处罚。
第五、补救途径不同。
对行政处分不服的只能向上级机关或决定机关申诉;而对行政处罚不服的,不仅在法定期限内可以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