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危害检测及对策摘要: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 2011 年台湾地区出现“起云剂”( 即塑化剂) 事件后,2012年媒体又曝出我国某著名白酒品牌产品中“塑化剂”超标事件,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塑化剂”进一步的关注及思考。
少量摄入塑化剂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但是长期大量食用会给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慢性危害。
本文对塑化剂的危害与预防进行了综述分析,为人们正确认识塑化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安全;塑化剂;危害;预防Hazard de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lasticizer Abstract:Food safety in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appeared in 2011 in Taiwan "cloud" (i.e., plasticizer) incident, in 2012 the media exposed in our country some famous liquor brand product "plasticizer" tainted, causing people to "plasticizer" further attention and thinking. A small amount of intake of plasticizer will not impact on health, but long-term consumption can give human reproductive system, immune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bring chronic hazards. In this paper, the harm of plasticizer and prevention were reviewed analysi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eople to recognize the plasticizer. Keywords: Food safetyplasticizerharmprevention目录1. 塑化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4)2. 塑化剂的理化性质 (4)3. 过量食用的危害 (4)4. 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技术进展 (5)5. 食品中塑化剂超标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6)参考文献 (7)一.塑化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2011年5 月24日,我国台湾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在“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检测发现“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 酯(DEHPdi-( 2-ethylhexyl) phthalate) ,并且该种添加剂已作为原料用于饮料及其他食品的生产中。
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起云剂”的常见原料是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或葵花油,且用量有着极其严格的限制,但该香料公司在生产“起云剂”时,为了降低成本,用DEHP取代了棕榈油[1]。
2012 年 11 月 19 日,媒体曝光我国某著名白酒品牌酒中检出“塑化剂”,11 月 21 日晚,湖南省质监局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称,经湖南省质检院对该品牌酒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DBP ( dibutylphthalat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最高检出值为 1. 04mg / kg。
一时间,在台湾“塑化剂”事件影响逐渐消弱之时,“塑化剂”又重新进入国人视野,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台湾事件是塑化剂直接加入食品中的案例,除此之外,白酒中“塑化剂”超标的原因是从食品容器中迁移,其迁移量的高低往往和食品接触材料的化学成分、食品类别、接触时间和温度有关。
通常而言,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迁移到油性食品中的量比非油性食品中更高,接触的时间越长、温度越高,迁移量越多。
二.塑化剂的理化性质塑化剂,又名增塑剂( plasticizer) ,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工业上的加工助剂,可用在塑胶、水泥、石膏、混凝土等材料上,其中在塑料工业中使用最为广泛,可使其柔韧性显著增强,有利于工业化操作[2]。
增塑剂的作用主要是减弱树脂分子间的次价键,增加树脂分子键的移动性,降低树脂分子的结晶性,增加树脂分子的可塑性,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广泛存在于食品包装、化妆品、医疗器材,以及环境水体中。
例如保鲜膜、食品包装、玩具等。
很多医用塑料用品如导管、输液袋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3]。
三.过量食用的危害专家表示,小鼠研究可以应用到人类身上,显示长期摄吸“塑化剂”对男性的影响较女性大。
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在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塑化剂DEHP的作用类似于人工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由于幼儿正处于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期,DEHP对幼儿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1、可能会造成小孩性别错乱,包括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
2、虽无法证实对人类是否致癌,但对动物会产生致癌反应。
3、邻苯二甲酸酯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幼儿体内荷尔蒙分泌,引发激素失调,有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
伤害基因塑化剂被证实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系统,台师大研究团队更发现,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会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降低生殖能力DEHP塑化剂多用于塑料材质,属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台湾已将其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
喝一瓶问题饮料,塑化剂含量即超过容许值。
增大心血管疾病风险台师大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龙研究团队,经过一年时间,分析出这些塑化剂暴露产生的基因交互作用会造成心脏、肝脏和肾脏毒性,对人类疾病风险最大是心血管疾病。
长期大量摄取导致肝癌塑化剂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据资料显示,塑化剂DEHP将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
四.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技术进展2008 年,GB / T 21911 - 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颁布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可用于 16 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规定了对于含油脂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测限为 1. 5 mg/kg,不含油脂样品的检测限为 0. 05 mg/kg,检测方法的主要机理是针对不含油脂的样品,液体状态先混匀后,加入正己烷提取检测物; 针对固体和半固体样品,先将样品粉碎后并加适量的水混匀后,再用正己烷提取,然后经静止分层取上清液进行 GC-MS 的分析; 对于含油脂的样品,先用 GPC 方法进行净化后,再进行后续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简单,样品范围几乎包括所有食品,因此,在台湾“起云剂”事件发生后,迅速成为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政府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依据。
随着食品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检测技术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向着处理方法更简单、分离能力更强、灵敏度更高、检测食品类样品范围更广的方向发展。
陈海婷[4]总结了化妆品、土壤、大气、聚氯乙烯、塑料等不同基质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分析方法的研究趋势给予展望。
其中提及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液-液萃取、固相萃取( SPE) 、固相微萃取( SPME) 、超临界流萃取、微波溶出、柱层析等; 提及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 GC) 、液相色谱法( HPLC) 、气质联用法( GC-MS) 、液质联用法( HPLC-MS) 等。
Cao[5]于 2000 年对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比较,并提出了样品前处理是决定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灵敏度的关键。
食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中在处理环节通常是先采用液-液萃取,然后再经 SPE 柱和凝胶色谱仪( GPC) 逐步净化; 采用的分析方法有 GC 法、HPLC 法、GC-MS 法,但使用较多的是 GC-MS 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广泛使用是因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具有半挥发性弱极性或非极性,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化合物,相较其他方法,GC-MS 法可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颜慧[6]在 2009 年采用 GC-MS 法测定了水中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 2-乙基己基) 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等 6 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测限为2 ~ 10 μg/kg,该方法的前处理环节较为简单,即将样品经正己烷提取后,无需净化直接上机分析; 邵栋梁[7]也在 2010 年提出了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基本原理类似操作也较为简单。
卢春山等[8]在 2010 年提出进一步优化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即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GC-MS 分析方法,和 GB/T21911 相比,该法精度进一步提高,其中对于含油脂食品的检出限为0. 5 μg / kg,对于不含油脂食品的检出限为 0. 2 μg /kg。
李详辉等[9]于 2012 年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获得了快速检测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方法,该试验以食用香精为检测背景,分别加入不同的塑化剂( DEHP、DINP 及 DEHP 和 DINP 的混合物) ,测量了12 500 ~ 4 000 cm- 1内的近红外光谱,每个样品扫描32 次,设定分辨率为 4 cm- 1,将实验所得近红外光谱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从而能够准确区分食用香精中是否添加塑化剂 DEHP、DINP,以及所添加的是DEHP 还是 DINP,正确率接近 100% 。
同时还还测定了添加不同含量的塑化剂的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然后选择最佳波段组合,用偏最小二乘法( PLS) 建立了可近似估计出所加塑化剂的量的定量分析模型。
该方试验为检测食品中是否添加塑化剂及其所加量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方法。
北京普立泰科在2012 年通过采用全自动凝胶色谱法对样品前处理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检测精度[10]。
五.食品中塑化剂超标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由于塑化剂具有使塑料制品更加柔软、更有韧性、更加耐用、弹性更强等特点,所以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材料的生产中,如粘合剂、橡胶、纤维素、石膏、水泥、树脂、电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