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音乐((上册))

五年级音乐((上册))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聆听《丰收锣鼓》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主题创作活动1.围绕着“农家乐”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

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聆听《打猪草》1.聆听唱。

感受音调的风格及人们欢乐的情绪。

2.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3.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打猪草》,表现人们的农家乐。

表演《苹果丰收》1. 教师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小结:家是可爱的。

学唱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

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

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聆听《可爱的家》: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

让学生熟悉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表演《牧场上的家》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

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

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

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改编练习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

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 .把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2.初听歌曲。

3.师生议论歌曲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4.复听歌曲。

5.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聆听《思乡曲》。

1.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2.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故乡的小路》。

1.初听歌曲:(1)歌曲的容是什么?(2)有几个声部组成?(3)随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2.讨论以上三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唱。

3.学唱前8小节曲调。

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

(每小节强拍拍手,其它拍拍腿)4.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

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

(因为这部分节奏与前8小节一样,所以必需在前8小节熟练的前提下再学习第二部分。

)5.弱起小节不必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调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

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6.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

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

7.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交换。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聆听《小村之恋》。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容?2.展示歌曲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学习《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校园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6.反复练唱。

变拍子。

1.变拍子的乐理知识结合歌曲《故乡小路》的教学顺带进行。

2.教学时不从理论上讲解,而从谱的现象上去切入。

设问:这首歌曲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1小节是不完全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以及“4”与“#4”的手势。

唱准“3、4、5、#4、6、5、3”。

因此“#4”的教学也结合歌曲《故乡的小路》进行。

聆听《嬉游曲》。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容?2.展示歌曲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学唱《叮铃铃》1.聆听前奏导入:设问: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2.聆听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

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

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

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民歌的风格。

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聆听《缆车》。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容?2.展示歌曲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2.学唱《雏鹰之歌》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

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2.教师唱、录音唱歌曲,多听几遍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郊外去》欣赏课教学目标1.知道作曲家丁善德及作品背景。

能够感知、理解音乐言语的特征。

2.通过聆听乐曲主题旋律、猜曲名、画一画音乐的画面等活动,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并区分出乐曲的各个乐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