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读后感800字篇一:祝福读后感600字祝福读后感600字(一)我读了《祝福》这篇文章后,深深地为旧中国的妇女感到不平,和对旧封建社会宗教制度强烈的不满。
《祝福》中主要反映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她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妇女,她勤劳善良,对生活一无所求;她饱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终于凄然无告地默默死去。
故事开始是讲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后,仍在家任劳任怨地收拾、干活。
而她婆婆却在她堂伯的诱利下想把她嫁掉为她的小叔娶亲。
可见,旧中国的妇女是没有自由、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一切均由长辈去安排,实在是可悲。
当她逃到鲁四爷家中做帮工时,又因她是寡妇而遭到鲁四爷的讨厌。
本来在他家做个女工也算不错,但好景不长,最后还是逃不脱她婆婆的手掌心,被抢回去塞进花桥嫁到山坳里去了。
当时的妇女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羊一样,毫无投生的机会。
祥林嫂最后还是认命了,她与后夫结婚时向地主借了钱。
夫妻辛勤地劳动,挣来的钱仍不够还,反而越滚越多,财主追债没钱就要封屋。
就在追债的这一天,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儿子被狼吃掉了,原来已卧床不起的丈夫也被活活气死。
屋被收走了,祥林嫂一无所有。
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家时,并没有得到鲁四爷的同情,可怜,反另他更讨厌。
每次过年的祭忌品都不让她碰,说她的手不干不净,她碰过的东西祖宗会不吃。
祥林嫂精神又受到一大打击。
可见旧中国对封建迷信中毒之深又如播种一样散在当时人民的脑子里,使它们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生长繁殖。
更可悲的是祥林嫂把存了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以为用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就会赎了“罪”,争得做人的资格,难道当时的妇女还不如一根门槛吗?最后,由于过多的精神压抑,使祥林嫂崩溃了,这更使得鲁四爷讨厌,终被他辞退了。
祥林嫂只能靠行乞度日。
然后在一个风雨交迫的日子,在一个人人祝福的大年夜中死去。
大家欢天喜地的在屋里过新年与在街头的风雨交加时流浪的祥林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说:“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而鲁四爷却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大年夜中死去,可见她是一个谬种。
难道人有选择什么时候死的权利吗?枉他还是个呢!可见,当时人民受的是严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
《祝福》中所描绘的鲁镇,就是封建迷信思想统治下中国农村的缩影。
祥林嫂在年终祝福中无限凄苦地死去。
而压迫者却在兴高采烈地为自己祝福。
这一典型环境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尖锐的阶级对立。
突出了悲剧产生的历史背影和社会腐败无能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了,祥林嫂的类似悲剧也不会再重演,旧中国的黑暗也会绝迹。
我们是时代的新人,应有时代的精神,应勇敢地向我们自己的理想追求、拼搏!祝福读后感600字(二)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就像是一条毒蛇,封建礼教就像一种解药让每人都不得不心甘情愿的臣服在它脚下。
然而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和对生活的追求。
虽然她们缺少挣脱封建桎梏解放自我的勇气与力量,但在其灵魂深处她们还是渴望自由和希望能被别人平等对待。
祥林嫂是当时深受封建礼教的残害的女性代表。
在看完《祝福》这篇文章后,很多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向命运低头的弱者,但我却觉得她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勇于与封建封建礼教抗争的勇士。
因丈夫去世,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畜生一样被婆婆卖掉,自己也不想逆来顺受,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逃了出来了。
倘若他没有勇于与封建封建礼教抗争的勇气,她能逃出来吗?倘若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她或许会和那些迂腐的女人一样为丈夫而殉情或者守寡。
在鲁镇她靠着自己的勤快的双手得到了雇主的赞扬,可是好景不长,她就被婆婆抓回去背卖给了贺老六当媳妇了,她有挣扎过,有寻死过,但是最后还是被贺老六用强力成婚了。
“再婚”对我们来说没什么,但是在当时社会这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Inspirational quotes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祥林嫂最后服从呢?我觉得祥林嫂并不是服从,只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丈夫和儿子一家圆圆满满,和乐融融的日子正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这也恰巧说明她被卖时的抗争并非仅仅为了死守节烈,而是为了反抗任人摆布的命运。
老天似乎很喜欢和她看玩笑,两年后,她的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世界上最悲惨的是都被她遇上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她并没有因为这种种的痛苦而被压垮,她选择坚强的活下去。
从伤心中学会坚强,从痛苦中学会坚强。
因为是一个“不洁”之人了,嫁了两个男人,所以当她再一次回到鲁镇后,人们对她的态度与以前截然相反,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她的反抗便是“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抗争对自己不公的命运。
这些看似沉默的反抗,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她捐了赎罪的门槛后,希望人们不要在歧视和嫌弃她。
祥林嫂的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斗争,虽然最后她失败了,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从而让人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祥林嫂的勇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生活在思想开明社会的我们是幸运的,不用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为人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祝福读后感600字(三)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个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
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
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
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
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
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
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将她逼上了绝路。
另外以柳妈为代表的大众的愚昧无知,对祥林嫂的毁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又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帮凶,再去愚弄他人。
再看看柳妈为祥林嫂所开的”良方“——捐门槛。
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
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贞节观、婚恋观像箍一样禁锢着妇女的命运。
封建社会女子,夫在随夫,夫亡随子,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没有了立锥之地。
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绝路。
使祥林嫂走上绝路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个社会制度。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应是封建制度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对封建社会发出了血泪的控诉。
篇二:《祝福》读后感让读者觉醒——《祝福》读后感近日,读了鲁迅《彷徨》中的《祝福》一文,对鲁迅的文章又增添了几分认识。
《祝福》写了“我”回家过年时,听说了祥林嫂的故事。
祥林嫂是外乡人,初来鲁镇时活泼开朗、勤劳朴实,深受大家喜爱。
但她丧夫后被逼再婚,而后来的丈夫和孩子却都因意外丧生,她沦为了乞丐。
在被大家欺辱,嘲笑后,自闭起来,最终不得不自了终生,期盼着下地狱与家人重逢。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情色彩,读后心情十分沉重。
作者的意图,便是要通过祥林嫂的一生来批判禁锢人的封建思想。
纵观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封建思想毒之深。
最初,祥林嫂在第一次丧夫后,受封建思想中妇女要“守节”,不能再嫁的影响下,不肯再婚,甚至寻死;后来,被逼再嫁后,在别人的眼里她已“失节”,于是人们便不停嘲笑她,歧视她,给她带上罪名,使她每日生活在痛苦中;然而,她尽管尝试挽回名誉,却寄希望于神灵,向庙里捐门槛以求摆脱“罪名”,但这终究是无用的;最后,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自杀,以求在地狱中与家人能重逢。
仔细想来,这导致其悲惨遭遇的竟几乎全部源于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只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它让人不能呼吸,不给人活路。
人们认识到了这思想的罪恶后,便会摒弃它,从而动摇封建统治根基,推动社会进步。
值得学习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民众毫无觉悟,在千百年延续下的封建思想中混沌地活着。
在这种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人们觉醒呢?事实证明,直接攻击旧思想,宣传新思想,不但不会被接受,还会被当作反动思想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
于是,鲁迅便富于战略性地用叙事的方式,婉转地让读者自己觉醒。
人们一开始读来,不会存有戒备心理,只是当作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来看,或许它平常的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但随着阅读深入,他却不知不觉地发现,主人公的命运多舛,似乎并不是偶然。
再一琢磨,便不难察觉这些悲剧都是由封建思想导致的。
即便思考到这也就足够了,在这类文章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便对封建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便会毫不犹豫地推翻它。
由此可见,斗争不能只靠冲动和热血,更多的是需要智慧。
今天,我们在赞叹鲁迅的文笔和构思时,更应该感谢他,是他为黑暗的中国带来第一缕曙光。
篇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800字800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生,塑造了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布尔什维克形象。
小说引起巨大反响,主人公保尔也成为苏联及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激励人们自强不息。
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着炽热的革命激情的长篇小说。
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为原型写成的,但又并非作者本人的自传,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典型化的文学珍品。
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斗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内战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
他的生命中充满了严峻的考验,他通过了。
在命运无数次的压迫中,他没有低头,而是顽强地拼搏,活出了生命的真正价值。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
这对一个人来讲,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一生坎坷,还要经历病情的折磨,虽然保尔想放弃过,但是他还是站起来了,用另一种武器与命运抗争。
那就是写作。
他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激励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