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铝的物理性质,与氧气的反应。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用途。

3、能写出在常温、加热时,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归纳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并迁移应用到与其他非金属反应的过程当中。

5、了解金属氧化膜对金属的保护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掌握钠的主要性质、铝与氧气的反应。

2、通过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规律。

3、通过课后探究活动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初步学会探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2、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产物和铝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难点:从实验现象中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和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学习、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基础,特别是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共性;第二章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理论,对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初步了解。

2、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知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化学用语的使用比较熟练。

3、障碍预测
已有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较弱,全面细致观察并规范描述现象的能力有欠缺,应用结构理论解释性质的意识欠缺,由表征性知识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

4、情感特点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强烈渴望,对于陌生物质很好奇,对实验探究有极大兴趣。

效果分析
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

通过本节的学习,既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本节学习中学生应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还使学生正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从上课情况来看,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印象深刻,实验探究使学生对于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有直观、明确的认识,方法总结和提炼将操作具体化,使学生便于应用。

但受时间限制,学生的思维交流和暴露思维问题上显得不够,学生的解题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解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

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

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还能使学生正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评测练习
1、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
B.将金属钠放在坩埚里用酒精灯加热,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氧化钠
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2、取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①燃烧得白色固体;①金属钠先熔化;①产物为淡黄色固体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3、小明家中收藏一件清末的铝制品佛像,至今保存完好。

该佛像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A. 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 铝不易被氧化
C. 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 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层铝的作用
4. 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标出电子转移
的方向和数目
①钠在氧气中燃烧
②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课后反思
整节课的设计前后呼应,最初提出的问题在课结束前予以解答,有始有终。

取材来源于生活,问题拓展来源于实验而又回归到生活,充分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思想。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模型,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模型,学以致用,夯实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效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积极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互相点评、个例展示全方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多样,参与度高。

板书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讲本节学习方法、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展示已有知识到新知识之间的递进,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最终上升到化学学科和人生感悟,充分体现情感教育,板书设计合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但是在时间安排可适当调整,给后面的课堂总结留出足够时间;学生问题暴露不够全面,特别是思维方式上的不足,应给学生相对宽裕的展示时间;课堂教学未留白,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内化时间。

课标分析
【内容标准】
(1)了解钠、铝等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2) 初步认识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意义。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4)以金属知识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和概括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

通过比较、归纳等,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5)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

(6)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