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

浅谈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它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充满欢悦和意趣,使学生处于兴奋中心、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的教学境界,师生从中得到心灵的交融、形神的契合、美感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语文教学艺术的整体表现,语文教学艺术具体有以下特征: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学艺术活动的一个侧面、一个部分,主要是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较多的是形象思维。

教师的语言直观等对学生的认知、感觉等心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语言直观外,还要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具体说来,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知识,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把握抽象的理性知识。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影响学生的最主要手段。

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形象来实现的。

教师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摹状、夸张等,充分发挥语言的形象功能,给学生以生动的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语言的生动性,是来自使用比拟的隐喻和描绘的能力,也就是说,使听众看到事物。

”第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视听艺术形象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是运用语言艺术、影视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多种手段,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不是各种艺术元素的拼盘,而是多种元素化合的结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化合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运用,教学的艺术化效果越来越强。

比如,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诗歌教学,学生朗诵诗作,配以音乐烘托、画面渲染,使学生沉醉到诗歌的意境之中,等等。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教材形象化,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感染力强。

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总之,一篇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克服文字的抽象、概括给学生造成的认知障碍,让学生顺当地进入作品描写的事物与作者思想感情融合而产生的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须选用语言、图片、实物、声像、表演等形象、直观的手段来释词解句、攻疑化难,尽量使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形象化。

如《爱莲说》,为使学生领略冰清玉洁、暗香浮动的风骨,步入高雅隽永的美境,我先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优美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美感。

接着,我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彩图,思考文中是用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写出莲之美的。

然后,我又选播多角度展现莲之丰姿的视频:那粉红的荷花摇曳多姿,那碧绿的荷叶露珠闪烁,那笔直颀长的茎杆,那微波荡漾的一池清水……这就使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精彩描写得到直观、动态的展现,“不染”“不妖”的抽象,“不蔓不枝”的模糊,全被细致逼真的画面所化解,学生自然而然认同了作者的赞叹,滋生出强烈的真爱之情,从而进入了理想的艺术境界。

二、情感性教学艺术是一种交流艺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可以说这是在师生交流着情感的过程中去掌握知识,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着情感。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

所以,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又一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仅有动力功能,而且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之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

缺乏良好的情感修养,就无法实现教师自身行为的感染性和教育性,更谈不上使教学放射出艺术的光彩。

其次,教师要沉入课文,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潜势,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情感浓烈、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

学生情感能否调动并到位是教学本文成败的关键。

为上好此课,我反复考虑,精心准备,设计了拨动学生情弦的是步骤。

1、选择周总理生前最后拍摄的一幅照片,挂在黑板正中,引导学生走近总理、熟悉总理。

照片上的总理虽面容憔悴,头发稀疏,但双眼注视远方,炯炯有神。

2、老师神情肃穆,用悲壮的语气导入课文:有这样一个伟人,全国各族人民都把当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他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

他夜以继日、精力过人,在十年浩劫、满目疮痍的危难关头,他废寝忘食、忍辱负重、力撑危局;他奉献一生、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把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里。

联合国破例为他的不幸逝世降半旗致哀……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3、播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配乐诗朗诵,让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朗诵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4、布置学生动情“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通过美读,使学生从字词句入手,理解艺术形象,体验作品的感情,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

由于准确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因素,学生专心致志地进入了审美实践,他们真心体会到了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的深厚情感。

三、想象性“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所以,在审美过程中,若审美主体只对审美对象作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的感知,那还是浅层的。

必须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系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感受趋于深层,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去创造,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

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为教好这首诗,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此诗,联系生活实际,摆脱消极的承受,驰骋想象,力求把抽象的有限的文学符号变成形象可感、内涵丰富的画面。

1、构轮廓。

请同学们按方位,有序地在脑子里展现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暖树、鲜花、绿草、绿扬阴、白沙堤等轮廓。

2、着色彩。

用想象的色彩斑斓的笔,在脑子里给各种事物描上恰切的色彩。

学生们发挥创造性,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眼前出现的美景:清清的湖水,重叠的白云,碧绿的生机盎然的树,乌黑的轻捷的新燕,红黄蓝各色的花,青色逼人的小草……3、动态化。

湖水涌动,不时“哗哗”地扑向堤岸,白云低飞似乎同湖水连成一片,早莺在沐浴阳光的树枝上欢唱、跳动,新燕衔着新泥,为筑新巢来回疾飞……4、补细节。

我还要求同学们补上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如:紧贴和水面翻卷的白云边缘被浪花溅湿了;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点点细草,喝足了水,憋足了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着往上长。

经过以上四步由浅入深的想象、联想,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补充,增加诗歌所提供的画面,他们感受到此诗写的太美了,内容太丰富、太典型了,进而深切感受到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与可爱。

四、审美性语文教学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追求美,创造美,自然带有审美特征。

这种审美性主要由作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师表现出来的。

教师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不断给学生以美感刺激,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

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教态美和教学表达的形式美。

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的美,表现为衣着整齐美观,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洒脱,态度亲切、庄重、热情、真挚等。

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则表现在多方面,诸如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缓急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张弛交错,疏密有致的节奏美;干净、整齐、清晰、和谐、书写规范而又漂亮的板书美等等。

内在美主要指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于精神美。

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它们本身包含哲理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等,这为学生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审美源泉。

教师要细心钻研,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在精神美,由表及里地训练学生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相关联的整体意义随时推断的直觉思维,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揭示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的美感,从而培养审美能力。

如《一面》中的人物,写得最深刻,最感人,最精彩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文章前后反复地使用一个“瘦”字,突出渲染一个“瘦”字,有何用意?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外部形态直入本质意义。

作者正是通过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留下的印象,从“一面”的“瘦”字中,传神地表现出鲁迅先生为革命、为人民、为民族奋不顾身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可谓一字立骨。

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统一,使语文教学艺术焕发出整体美的风采。

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深厚的审美修养,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在遵循美的原则进行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激疑性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解疑中不断思考不断收获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设置矛盾,激起学生疑窦,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常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没有“疑”的课堂就如一潭死水。

这样的教学也决无艺术性可言。

有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激疑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又一特征。

这一特征要求教师首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为此,要着力瞄准以下三点:一是要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思维具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设疑。

如教学《孔乙己》,就可抓住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笑”字来设疑激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