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教学背景: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构建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习俗。
围绕着“民族节日习俗”这一主题,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活着56个民族,民族众多,所以风俗也各异。
四年级学生对我们常过的汉族节日有了一定了解,四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读书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初步的上网能力,能自己上网浏览与搜索,所以,为了丰富教学内容的的信息量,在立足教材的同时又跳出教材,通过展现信息化课堂并让学生多找、多学,多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己了解、阅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教学课题:《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和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多彩的民族节日》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本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主要
介绍了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展现了在信息化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珍视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等
教学活动重难点:
了解春节和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春节、元宵节来历和节日习俗,制作电脑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春节、元宵节的资料,搜集几幅春节对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
老师这有一首歌曲,请大家仔细听,听完后老师可有问题要问?
学生认真倾听。
2、歌曲听完了,你从中听到了什么?
歌曲中说的“新年”,是什么节日?是在什么时间?是元旦吗?为什么?
3、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日历。
师:老师这有一本日历,在日历上记录日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公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几月几日,比如今天是9月16日,这是全世界人民通用的记录日子的方法,还有一种是我国人民特有的记录日子的方法,我们成为农历,就是我们说的几月初几比如今天是农历七月二十八。
那么春节时是在什么时间,我们应该怎么说?
我们在说春节时间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在日资前面加上农历两个字,同样我国其他的也是以农历记录的,比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春节有关。
师板书:辞旧岁迎新春。
二、春节来历小故事
1、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具有传统特色的节日。
我国的春节历史悠久,他的源头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那时候人们比较迷信,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和下一年开始的几天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人称春节为:元日、新年。
2、提起元日老师还想起一首古诗。
谁知道?
请大家看屏幕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一首短短的二十几个字的事就把古人过春节的情景给描绘出来了。
你从中读打了什么?
3、对了,古人也放爆竹,人们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放爆竹呢?这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请大家来读一读。
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三、春节习俗
1、师:放鞭炮是过春节的一个习俗,请大家想想在春节里你还做过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2、请大家看屏幕
(1)贴福字、贴春联
(2)吃饺子、吃年糕
(3)挂灯笼
(4)拜年、压岁钱
3、春节的习俗有很多,你最喜欢做什么事情,为什么?
同桌交流。
汇报。
4、春节虽然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不仅在国内有许多欢庆方式,而且海外的华人也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春节举行各种各样的欢庆活动。
清大家看屏幕。
你看到了什么?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国的传统文化业流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到了欢庆春节的队伍中来,他们被我国的传统文化所吸引。
四、元宵节
1、俗话说:“过不了十五,年就没有过完”。
紧接着春节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谁知道是什么节日?是哪一天?
2、为什么叫元宵节?
3、元宵节我们这里有活动?小组讨论。
4、请大家看图片(教师出示一组广饶灯展掠影)。
5、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五:回顾与反思
1、一节课的学习既紧张又愉快,那么这一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同桌互相交流。
2、课后作业
(1)搜集春联,和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2)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展现信息化课堂让学生通过多找、多学,多思考,在探究活动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己了解、阅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
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我感觉是较为成功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