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
二是“语文本真”,就是探索语文教 学基本规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特点。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不遵循规律 就会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是“语文本位”,语文课要体现语文学 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基本价值。语文 作为一门课有着自身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 和课程内容能因为课文中有关于思想教育的 内容文课上成政治课;课文中有生命教育的内 容就把语文课上成生命课。
• 师:对,所以虽然文学性的语言不少,但总体来看,口语化 的语言比较多。(板书:口语多)可见,文章的“淡”,主要 就体现在口语多上。如果这篇文章就是淡,就是口语化,它 就算不得是散文语言的极品。这篇散文是淡,但是淡的好, 那什么样的语言淡的好呢? • 生:(齐)淡而有味。 • 师:这篇文章的“淡而有味”的“味”体现在哪里呢?它运用 了口语化的语言,同时又有文学的色彩,这非常难,一般人 写不好。要把口语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融合得天衣无缝,这 非常非常难。它的句式是短的多,但有没有长句啊? • 生:(齐)有。 • 师:长句和短句又结合得这么好,这也增加了语言的味道。 当然,更重要的味道就像吃葡萄一样,我们还要慢慢地欣赏。 因为语言的“味”不仅仅表现在语言本身。 分析评价:让学生感受淡而有味的语言,认识文章随意而别具匠 心的结构特点。探究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案例分析:这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如何应 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旁逸斜出”呢?教者采取了两个步 骤:学生讨论、教师讲析。我们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滞碍,此时,教者的讲析,就显得尤为 必要。我们一起来分析教者的这段讲析:他首先明确表达 自己的看法“我们必须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 区别开来”,评判清晰利落;接着,阐明理由,强调 “‘套中人’是一个特定的文学典型”,结合课文内容讲 解文学欣赏的专用术语,说理充分透彻;最后提醒学生 “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融人文教育于文学作 品的学习,手段睿智高明。这样的讲析,就是“启发”, 就是“延伸”,就是“提高”。)
三、问题设计与表达
案例:《葡萄月令》 师:据说,汪曾祺先生写了这篇散文后,非常得 意。后来,人们一般也把它当做汪曾祺的代表作。 (板书:代表作)可是它能“代表”什么呢?这 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它首先能代表 的是汪曾祺的“汪氏语体”(板书:汪氏语体), 汪曾祺的散文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不一样首先表 现在语言上。究竟是什么语体?请同学选课文的 一小段,通过你的诵读,读出“汪氏语体”的特 点。
语文教学名师-----黄厚江
尤琦
简 介:
黄厚江,1958年出生,江苏盐城人,江苏省语文特 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 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 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基础教育教 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专家委员,省“333工程” 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市 中语会副理事长,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 科研带头人,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总督学。 教学教研之余坚持写作,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 杂文等作品近100件。出版有专著《语文的的原点—— 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享受语文课堂》《还课堂 语文本色》《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黄厚江讲语文》 等多部。
五、课堂讲授
《黔之驴》讲授“读驴” 师: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寓言。刚才我们说过, 这篇课文的主要形象是驴,现在我们看看这是一头 什么样的驴。 请同学们快速的看一下课文,用你们习惯的标记
画一画、标一标,课文的那些语句写到了驴。
师:好了,都标好了吧?第一处写驴的是那一句?
• 生:“庞然大物也” • 师:哦,庞然大物,这的确是黔之驴的重要特征。庞然 大物,是什么意思? • 生:很大的东西 • 师:写驴子的个子很大,这是从哪个方面写驴? • 生:写驴的形象、驴的外形。 • 师:大家注意,成语“庞然大物”不只是表现大,还有 其他言外之意,后面我们再一起研究。“庞然大物”是 第一处写驴的句子吗?这个句子前面还有写驴的吗? • 生:有。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师:什么叫船载以入?
《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课
• 师:好,这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今后在阅 读欣赏小说的时候,大家还应该学会抓住小说的特点阅读 小说。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幽默讽刺是它的 主要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主要体现在特征和情节的夸张 以及多层次的对比之中,我们今天的阅读正是抓住这一点, 逐步深入,把握了小说的人物和主题。 • (课堂小结,再次突出“幽默讽刺”,既呼应课堂之初的 学习目标,又强调抓住个性特点来阅读小说的方法。“特 征和情节的夸张以及多层次的对比”,既提炼了课堂学习 的流程,又明晰了此类小说把握人物和主题的途径。这样 的课堂小结,有力,有法,有效。)
四、课堂评价
师: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好,大家不想发言。你们先表个 态,我再说说我的意见。 (学生表决: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有人没有举手。) 师:我认为不是。虽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沙皇专制制度的消 灭并不意味着就不再有套中人,但我们又必须把“套中人”和 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因为套中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守旧,而是一个特定的文学典型,也是生活中一类特定人的代 表。大家回想一下他的性格特征就清楚了。他保守,反动,扼 杀新思想。好,大家应该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套中人了, 同时,也应该知道奶奶是不是套中人。 生:不是。 师:对,同学们应当把套中人和思想上有套子的人区别开来, 还要善于抛弃自己思想上的套子。
• • • • • • • • •
生:用船运到贵州。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黔之驴的来历。其他还有写驴的吗? 生:至则无可用。 师:“则”是什么意思? 生:就。 师:好。后边还有那些地方写驴? 生:“驴----鸣” …………………………………….. 分析:黔之驴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在不通的课堂上,对于 该形象的解读是不同的。我们惯将之比喻为无能的人。然而, 黄老师的课堂,他认为错不在驴,而是好事者,好事者之好 事,导致今日之事态。
《黄厚江讲语文》 《从此爱上作文课》
《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
பைடு நூலகம்
《作文课的味道》
《语文课堂教学诊断》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语文的原点》 《你可以这样教阅读》
《你可以这样教写作》
《红茅草》 《黄厚江教语文》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
一、何谓本色?
一是“语文本原”,就是必须立足于语文教 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育的最基本任务,是培养孩 子对母语的认知和学习动力,提高母语的运用能力。 根据这个基本任务,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 喜欢语文,如果学生因为语文课而对母语学习失去 了基本的兴趣,就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但有些老师 在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仅仅指向了考试。
例二,《江南的冬景》
师:是柔美的吗?固然有柔和的美,但它的柔和最主要的突出了那个 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托浮着它”。(老师范读片段)模糊的 群山的轮廓线做一个背景,进一步衬托出这一轮落日的……… 分析:老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七、学法指导
• 《葡萄月令》教学实录 • 师:大家认为他读的怎么样?认为读得好的请举手。(多数同 学举手)这么多同学认为读得好,请一位同学说说好在哪里? • 师:很好。这篇文章其实不好读,那种情感比较外显的文章, 是好读的,而这样一种情感比较内敛的文章很难读。因为它不 能用语音的技巧,一用就破坏了文章。就如我们这位同学归纳 的,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质朴,读这样的文章,最高 的技巧就是不用技巧。刚才那位同学读的非常好,他读的很陶 醉。如果我建议的话,还可以再读得慢一点,节奏还可以再舒 缓一点,这种平淡的味道可能更好。
• 师:对,具有生机,具有了生命的活力,最容易引起作 者内心的共鸣,所以作者才详写。 • 师:下面,我们给同学们一个更有难度的任务。假如让 你把汪曾祺的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你能缩写到多少字, 而且内容比较全,忠实于原文。看谁缩写得最快,缩写 得最短,内容最全。在草稿纸上写一写也可以,在书上 圈一圈也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商量也 可以。 • 学法指导:通过压缩比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认识文章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这一特 点,让学生欣赏作者的散文风格和审美特征。
品味一篇文章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从语言本身入手。有 人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就体现在好几个“多”上。请 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语言的几个“多”? (板书:多)找到越多的“多”,那就读的越细、越深 入。大家发现几个“多”了?找到一个就说一说。 • (学生阅读课文,小声讨论) • 分析:黄老师引导学生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 •
二、过渡与照应
《装在套子里的人》
生:我认为一个“装”字非常重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个装字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不 是他自己的责任,是别人,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罪恶。 师:同学们,这两个不通的翻译方法的标题或许各有千 秋,但是这个装字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他点名了小说 的深刻的主题,告诉我们,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 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专制制度对只是分子的压制 与毒害。可见作者的矛头不是指向别里科夫,而是指向------生:沙皇专制 分析:黄老师通过一个字,引导学生与下文相互照应, 充分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的特点,也实现了完美过渡。
六、情境创设
例一,《阿房宫赋》入语:
师:下面我想通过诵读,请大家整体感受一下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 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 (教师配乐诵读全文) 分析:这是黄老师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老师诵读了全文,为了加强效果, 配上了古典音乐,凭着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有着对赋文风的准确把握, 有着对古汉语的纤细敏感,营造出的情景对学生很有感染力。
二、“本色”体现在何处?
(一)导入与结课
(二)过渡与照应
(三)问题设计与表达
(四)课堂评价
(五)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