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导语:今天的沙面,四面环水,一幢幢西方古典建筑,散布在绿荫花丛之中,环境十分幽美,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文章,仅供参考!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属于法租界内的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建筑,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该堂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

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

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

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

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

教堂基本保存完好。

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

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

广东外事博物馆
广东外事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地方外事博物馆,它坐落于广州沙面南街20号,是一座建于1890年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原为民国时期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是沙面建筑群当中的A类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广东外事博物馆,你不但有机会读懂过往半个多世纪广东这
个外事大省的诸多威水事,而且可以看到全球122个友好省州赠送给广东省的200多件珍贵外事礼物。

博物馆除了收藏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外事礼品以及重要外事活动的图片外,还特意利用旋转楼梯的空间展示了十多幅百年前的沙面老照片,其中有一幅照片记录下百年前洋务翻译拖着长辫身穿大褂的身影。

“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照片。

”刘璐说,这幅悬挂在二楼大厅的老照片,不但完整地反映了当年沙面西桥景色,而且可以看到当时行走在英法领事区的洋务翻译依然保留清装打扮。

沙面基督堂
沙面基督堂沙面基督堂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一座专供外侨礼拜的教堂,位于沙面五街,建于1864年。

位于该租界西端,属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籍牧师主持,用英语礼拜。

由于沙面基督堂为广州难得一见保留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物,因此很多新人都在广州结婚都会将该地方用以作拍摄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该堂移交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

1949年以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代由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会堂。

海关馆舍海关馆舍属法租界内的建筑,
海关馆舍曾用作海关馆舍。

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

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

该建筑是由治平洋行,来自澳大利亚的建筑师帕内设计及建造。

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大街东端,因其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建筑独特
的造型和鲜明的色调,使它成为沙面标志性建筑。

因主色调为红色,人们称之为“红楼”。

又因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的主色调也是红色,故此称为“东红楼”。

英国雪厂
英国雪厂英国雪厂,又称HK牛奶公司制冰厂,位于沙面北街29号、31号,建于20世纪初,坐南朝北,前部结构是外砖承重墙,内钢筋混凝土框架;后座是纲筋混凝土框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本栋建筑地上4层,前部有半地下层。

原HK牛奶公司制冰厂是现存沙面近代建筑中唯一的一座厂房,分成前后两部分。

前部为办公住宅,后部为厂房。

前部还有半地下室。

厂房地面分东西两个车间,中间隔一个天井。

东车间现加建多层,当时的吊车牛腿还在。

东车间后部有一钢筋混凝土螺旋楼梯可直上车间天台。

现下部楼梯已拆,但上部旋梯仍在。

车间天台现还保存天台房子和屋顶水池。

汇丰银行
沙面——汇丰银行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处。

建筑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

下段的出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状饰线。

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

其他长万形窗上部都开大圆窗。

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的水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

上段由第四层和屋顶组成。

第四层立面重点突出屋顶西南角的塔楼。

塔楼顶和搭身都采用古典夏兴武凤格。

半球壳的穹顶加在圆筒鼓座上构成塔顶,弯顶上还竖立着旗
杆。

从塔身的四条结均方柱由立在栏杆上用于装饰的帕拉迪奥式柱左右伴着。

而塔座采用巴洛克凤格,从塔身四条结构方柱下部上下两段反向弧线形肋脚。

中段为了强调竖线条,竖立贯通第二、第三层外廊巨拄列。

西二面对称地排列图柱和方柱,方柱采用叠柱,图柱采用罗马式多立克双柱,方图柱交界采用方圆柱叠合。

南立面的方圆柱的排列规律与西立面相同,只是图柱采用单柱。

罗马式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典程式。

苏联领事馆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
沙面——苏联领事馆号,楼高三层,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英国维多利亚风格。

原苏联领事馆主楼有小院和围墙。

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后立面第二层设悬挑通阳台并有混凝土天桥通向副楼。

整栋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沙面“西红楼”之称。

今天的沙面,四面环水,一幢幢西方古典建筑,散布在绿荫花丛之中,环境十分幽美,但它是经过了一段历史变迁而成的。

100多年前,沙面是与沙基相连的沙洲,叫拾翠州。

在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是行商人仓库区。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民众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烧毁了十三行外国商馆。

1857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于是成立了一个由两名英国人、一名法国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控制广东衙门所有的日常工作,同时逼迫广东衙门辟沙面为租界。

无力抵抗的清政府只好令两广总督
劳崇光与英国领事柏克签订了《沙面租约的协定》,从那时起,沙面便沦为英法两国的租界。

1861年,英法殖民主义者“租借”了沙面,挖沟使它与沙基分开,在四周筑砌花岗石,将沙面西边4/5的地划为英租界,东面1/5为法租界,不许中国船只靠近沙面的河涌停泊。

1865年英领事馆迁入沙面,并出卖了部分租界地给外国人。

法租界也于1889年拍卖了部分土地。

英法虽各霸一方,但沙面经营之初即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有完整的道路系统和绿化区,在南端设置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

初期的沙面建有警察局、英领事馆、礼拜堂等,现已不复存在。

现存沙面的建筑都是19世纪以后建设的,有领事馆、教堂、学校、银行、洋行、俱乐部、旅馆、小住宅等等。

建筑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以及所谓殖民式,但已不再使用砖瓦和木材,而是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解放后,沙面回到人民的手中。

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沙面时,指示要保护沙面的原貌和环境。

国家曾拨款1000万测绘和规划保护,拟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

1996年底,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如今,只要你一跨过Liuersan Luon,就会发现生活节奏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

这里实行交通管制,沙面因此空气污染与拥挤的问题好了许多,咖啡馆,饭店与酒吧逐渐占据了人行道。

150多株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古树种满大道两旁。

那苍翠欲滴的古树、飘着曳地长须的老榕,弥散着幽香阵阵的巨樟,坐落在浓荫掩映中的许许多多的风格迥异、气派豪奢的欧陆建筑……仿佛隔世的逍遥乐土与浪漫林园,让人
体味到一种时过境迁的恬静闲适,还有矜贵的华美与洋画的风情。

仿佛一帧木刻画样的精炼提纯的黑白照片-沙面绿洲尘封了它风雨侵蚀的伤痛,收藏起深刻悲楚的记忆,在心底凝固逝去的时光,只给它的子民留下回味无尽的天然美韵与千滋百味的心情空间。

[广州沙面附近景点介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