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30例的临床分析目的讨论研究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等临床诊治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发生的浅前房、虹膜睫状体炎、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滤过泡不形成、角膜上皮水肿等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30例患者(38只眼)的手术后的出现并发症,其中浅前房患者15例,占50.0%,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有4例,占13.3%,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5例,占16.7%,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有6例,占20.0%%,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2例,占6.7%。
经过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和治疗,出现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的和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全部治愈,前房较浅或者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也完全得到恢复。
结论根据不同的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青光眼;滤过术;并发症;临床分析近年来,我国不幸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加,青光眼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遗传基因、趴在桌子上睡觉、不合理的用药以及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都可能导致青光眼,因而必须做好预防措施[1],一旦出现青光眼,需立即治疗不可拖延。
作为青光眼是指患者眼内压间断的或者常常呈现高压的一种状态,这种眼内高压状态会严重損害眼球的多个组织以及视功能,如不及时治疗会使病情不断恶化,而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盲率占致盲总人数的5.1%。
目前公认的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为滤过性手术,该手术虽然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较好,但是常常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因而探索并且有效处理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是临床上一大重点,笔者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2.3±12.3)岁,其中属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有10例,属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7例,属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6例,属于继发性青光眼有7例,患者手术前的平均眼压为(5.25±2.10)Kpa,手术前患者均全身或者局部使用药物进行眼压控制。
1.2方法所有患者中以小梁切除术为主,将上穹窿作为基底的结膜瓣进行小梁切除术,将角膜边缘4mm×4mm的巩膜瓣越1/2~3/5的巩膜厚度,分离至角膜边缘内1mm处,切除Schwalbe线前房0.5mm至巩膜凸之间的深层巩膜组织,大约1.5mm×2.5mm~1.5mm×3.5mm。
当虹膜周边切除干净后,将巩膜瓣进行复位,间断缝合巩膜瓣4针,用冲洗针伸入巩膜瓣下方,将平衡液往深层巩膜切除孔内注入前房。
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抗感染的治疗,在手术后使用常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滴眼液。
1.3浅前房判定标准[3] 根据Speech分类方式:若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想接触并且伴随中央前房的形成,判定为浅I度;当除了瞳孔区晶状体未与角膜接触外,虹膜的绝大部分与内皮均相贴,判定为浅II度;当整个虹膜部分以及晶状体均与内皮相贴,且前房消失,则判定为浅III度。
2 结果30例患者(38只眼)的手术后的出现并发症,其中浅前房患者15例,占50.0%,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有4例,占13.3%,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5例,占16.7%,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有6例,占20.0%%,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2例,占6.7%。
经过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和治疗,出现前房出血和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全部治愈,前房较浅或者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也完全得到恢复。
3 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有效处理方法3.1浅前房青光眼滤过术后在早期阶段最主要的并发症为浅前房。
该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介于4.8%~70.0%之间。
本试验中,出现浅前房的患者有14例,其发生概率为50.0%,为了有效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应该先充分了解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把手术前、中、后等各个阶段处理好,主要可能是手术中小梁切面过大、缝合松弛或者结膜瓣破裂等,该种情况下浅前房多表现为I度,此外,手术过后的眼睑痉挛对眼球的压迫作用可能增大房水的滤过压力,可能促进房水的排出,对于该种状况应先采取保守治疗,即在患者的滤过泡上睑表面采用小棉加枕胶布进行固定,使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并给予患者阿托品眼药水、静滴高渗液,一般在3~5d内即可形成前房,然而对于结膜破裂较大的患者,应该采用积极措施进行缝合修补等措施。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手术中应该注意共模版的布局,滤过床与滤过口的比例应该适中,缝线松紧应当适中,在手术过程中应该保护好巩膜瓣,减少其牵伤的可能性。
对于小的结膜渗漏点,可以通过促进使用保护上皮组织的药物或者采用加压包扎的方式进行处理。
3.2虹膜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造成色素膜的损伤、色素脱落、出血、纤维渗出等而引起的。
在青光眼手术中,葡萄膜炎并不少见,术前长时间药物治疗、持续的高眼压以及手术过程的损伤都可导致该炎症的发生。
对于轻度的患者,给予活动瞳孔、点滴强地松龙,对于重度患者,应采用阿托品眼药水并且应该进行结膜下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注射。
本试验中的出现的4例虹膜睫状体炎患者经治疗均恢复正常。
3.3滤泡不形成滤泡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滤泡渗漏、滤过口阻塞以及睫状体的抑制而造成的。
根据患者手术后自身愈合状况,可以通过在滤过泡旁进行按摩、减少治疗手术后睫状体的抑制反应和葡萄膜反应来促进有效滤过膜的形成。
同时,为提高按摩效果,建议将眼球按摩的时机、方法以及操作技巧交给患者及其家属,并且指导其熟练掌握。
3.4 眼压控制不良其中,3例属于一过性高眼压,2例属于一过性低眼压;一般在术前眼压易降到正常范围,术后眼压仍易控制于正常水平.眼压控制不良主要是由于术前眼压难以控制、炎症反应较重。
高眼压主要发生是眼外滤过建立的不良情况:巩膜瓣过厚或在缝合过程中过紧易致导致巩膜切口封闭过于严密,滤过道可能被凝血块、瘢痕组织、渗出膜等阻塞。
手术过程中,在关闭巩膜瓣之前应认真检查有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的可能。
术中应充分冲洗止血;可采用甲基纤维素注入出血点处,进而压迫渗血的毛细血管起到止血作用。
并可将局限性出血部位与其他组织进行间隔,准确清除。
若前房变深、滤过泡过于平坦或者眼压≥20mmHg(1mmHg~0.133kPa),则应注意在术后对患者眼球进行按摩,若滤过泡重新隆起或者弥散、前房变浅、患者眼压下降,则说明说明按摩措施奏效,即应停止压迫巩膜。
3.5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抗代谢药物可减少滤过泡的瘢痕的形成,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针对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手术中采用絲裂霉素C 以及术后应用5-氟尿嘧啶的治疗方式被广泛接受,但同时使得薄壁滤过泡及巨大囊泡增多以及副反应现象的增多。
5-氟尿嘧啶对角膜、结膜有毒性作用,使得患者泪膜功能明显受阻,因而表现为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的稳定下降,因而患者表现出干眼症[2]。
试验中1例脉络膜脱离患者经过常规地包扎双眼、散瞳,激素服用及抗感染治疗,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术后患者两周颈侧赤道部脉络膜脱离,呈现半环状,病情较为严重。
3.6角膜上皮水肿手术过程中若患者角膜暴露时间过久、术前采用过多的表麻药剂或者加压包扎过渡均可能导致术后患者角膜上皮水肿,因此实际操作中应该控制好手术时间、表麻药物的剂量以及加压力度。
4 讨论4.1手术必要性及注意事项青光眼一旦发病后,应该尽早就真,并尽可能控制眼压,越早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越理想。
滤过性手术治疗的方式多样:一般主要包括周边虹膜的切除手术、虹膜咬切术、激光虹膜切除手术,单独的小梁切除手术以及联合羊膜移植手术、联合MMC等方式。
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以及多种手术方式的改进,手术后取得的疗效日益理想并且并发症日益减少。
所有青光眼患者在手术前在采用显微镜下进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治疗方式时,我们必须首先控制好患者的眼内压,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动作必须细微灵活,部位必须把握准确,手术中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尽量避免手术国过程中手术器械进入前房,以避免手术器械损伤虹膜睫状体、晶状体。
必须选择适当的切口位置,角膜应该以不超过半透明区后界0.65mm为宜,如果过后,容易引起睫状体损伤。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虹膜晶状体前移,房角变窄加上虹膜周边粘连,因为手术的切口适宜前移。
在进行小梁切除手术时,滤口大小应该适宜,一般1mm×4mm就可起到滤过作用。
在前房打开时,需让房水缓慢流出,对部分手术浅眼压无法得到稳定控制者,在手术前或者手术中给予高渗剂以期待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眼压降低到合适的水平,手术过程中应该适时给患者给予止血,尽量减少给虹膜组织的干扰和刺激,术后给予患者地塞米松2mg结膜下注射,并滴点扩瞳药物。
4.2小结本文资料显示,30例患者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出现并发症,经过一系列对症处理措施,患者出现的浅前房得到改善,前房出血、虹膜睫状体炎全部吸收,滤泡得以形成。
理想的眼压控制是作为眼科医生的治疗过程,而控制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损伤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1]张雷,李铭,陈晓伟,李秋艳.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135例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13):121-123.[2]戴学惠.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31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3):139-136.[3]李斌,张金萍.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4(3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