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紫癜性肾炎(HSPN)是指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蛋白尿、血尿,严重的可以出现肾功能衰竭,病理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基本病变,伴IgA免疫球蛋白复合物于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沉着。
HSPN 多发生于儿童,但成人并非少见。
陈惠萍等[1]统计发现HSPN占继发性肾炎的20. 35 %,男性多于女性。
儿童预后较成人好。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并无“紫癜肾性肾炎”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尿血”“尿浊”“水肿”“发斑”“葡萄疫”等证。
《金匮要略》云:“风伤皮毛,热伤血脉……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
”提示风邪、热邪为患,同时提示瘀血在本病中的存在。
紫癜肾性肾炎为内外合邪致病,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热盛,外因为风热、湿毒、药毒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饮食鱼虾、辛辣等生风动血之物。
内外合邪则循经入里,引动内热,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于肌肤即为紫癜,损伤肾络,血溢膀胱发为尿血,发于胃肠则为便血;邪阻于中焦,气机不利发为腹痛、呕吐;邪扰肾关,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或久病脾肾亏虚,脾失统摄,肾失封藏,精微下泄发为尿浊;血滞脉中或离经之血、瘀滞不行发为瘀血,瘀阻脉道加重出血。
风、热、湿、毒瘀、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
临床急性期以阳证、热证、实证多见,但久病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气阴两虚。
2中医辨证治疗2.1风热搏结症状:发热恶风、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肉眼血尿或尿检镜下血尿、有或无蛋白尿,皮肤紫癜、或关节疼痛、腹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凉血;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桔梗、竹叶、白茅根、侧柏叶、小蓟、仙鹤草等)。
加减:若发热加生石膏、薄荷;咳嗽加桑叶、枇杷叶、瓜蒌;血尿重加茜草、藕节,关节痛者加秦艽,腹痛便血者大黄炭、地榆炭等。
2.2肝经郁热症状:肉眼血尿或尿检镜下血尿、有或无蛋白尿,小便红赤,口苦咽干,头昏,皮肤紫癜、或腹痛,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药:过敏煎(孟如教授经验方)加减(柴胡、黄芩、甘草、荆芥、防风、乌梅、麦冬、白茅根、板蓝根、绿豆等)。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丹皮;血尿重加白茅根、仙鹤草;口苦咽干重加玄参、栀子;心烦重加莲子心、黄柏。
2.3热伤血络症状:肉眼血尿,可伴有口干喜冷饮,腹痛便血,高热烦躁,夜寐不安,甚则神昏谵语,皮肤紫癜,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小蓟饮子加减(水牛角、生地炭、赤芍、丹皮、小蓟、藕节、蒲黄炭、连翘、灯芯、栀子、通草、地骨皮、茜草、白茅根、淡竹叶等)。
加减:腹痛便血者大黄炭、地榆炭等,胃热明显加生石膏、知母;肝火旺加黄芩、龙胆草;咽痛明显加玄参、山豆根。
小蓟、仙鹤草等)。
2.4瘀热壅滞症状:尿血色紫或尿如酱油色,或镜下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排尿涩痛不畅、小腹胀满,腰痛,便秘,手足心热或兼咽痛、扁桃体红肿,皮肤紫癜色紫暗,关节肿痛色暗红,舌暗红或舌尖红少津。
治则:化瘀泄热、凉血止血。
方药:当归芍药散合小蓟饮子加减(当归、赤芍、茯苓、泽兰、小蓟、白茅根、生地、侧柏叶、山栀子、蒲黄、藕节等);加减:若咽痛红肿较重加僵蚕、玄参;若瘀重加血余炭、花蕊石;2.5阴虚火旺症状:皮肤紫癜,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腰酸痛、手足心热、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尿黄赤,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数。
治则:滋阴补肾、降火凉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大补阴丸加减(知母、黄柏、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龟板、茜草、郁金)。
加减:尿血重加藕节、白茅根、小蓟;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腰痛手足心热重加地骨皮、玄参。
2.6脾肾气虚症状:皮肤紫癜色淡,伴有小便红赤或泡沫尿,体倦乏力,纳差腹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少华,或见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健脾益肾、涩精止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六君子汤加减(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陈皮、法半夏、白芍、牡蛎、茜草、金樱子、蒲黄炭)。
加减:若肾虚为主则加莲子、芡实;脾虚为重则重用黄芪、山药;蛋白尿重者重用黄芪、金樱子,加芡实。
2.7气阴两虚症状:血尿蛋白尿迁延不愈、面色少华、周身乏力、气少心悸、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质淡或偏红、苔白或少苔、脉细数或弱。
治则:益气养阴摄血。
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生地、川芎、当归);加减运用:气虚明显重用党参、黄芪;若阴虚明显者加用二至丸;蛋白尿重者重用黄芪、山药,加金樱子。
3 体会
紫癜性肾炎是是决定过敏性紫癜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肾受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或间断肉眼血尿,可同时伴有蛋白尿,表现肾病综合征的为少数。
西医主要以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治疗,但疗效不确切,经常复发,不良反应较多。
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减少,具有独特优势。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热伤血络,故治疗当以凉血止血为主,同时临床上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病初以邪实为主,以祛邪为主,病久则以虚证为主,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祛邪不忘兼顾活血祛瘀祛除瘀血阻络之患。
治疗时应注意去实勿忘扶正、扶正勿要留邪,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参考文献[1]陈惠萍,曾彩虹,胡伟新,等.10 594 例肾活检病理资料分析.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 ,9(6) :501 -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