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个常用医学名词解释1.胃肠激素:由胃肠粘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2.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清醒、安静、空腹时,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
3.呆小症:幼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缓慢、身体矮小,而且智力低下,称呆小症。
4.兴奋性: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的能力。
5.肺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6.球-管平衡: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7.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8.胃容受性舒张:咀嚼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感受器,通过迷走N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9.静息电位:兴奋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在细胞内外所记录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0.牵涉痛:由于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11.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
1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1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14.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15.牵涉痛: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
16.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口、舌、咽和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经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
17.近点:眼尽最大能力调节后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总量。
19.阈电位: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从最大值降低到将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或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去极化过程中,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
20.肺泡通气/血流量比值: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1.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压的平均值。
22.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24.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
25.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个多肽链的空间排布。
(或: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的空间结构,反映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26.酶的别构调节:特定小分子物质与酶结合后,使酶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酶活性变化,这种调节酶活性的方式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27.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但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一类氨基酸。
28.生物转化作用:非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29.糖酵解途径:从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
30.酮体:脂肪酸β-氧化的正常产物,生成于肝内利用于肝外,主要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31.反密码子:tRNA反密码环中的三联碱基与mRNA中的某些密码子反向配对,则称其为反密码子。
32.基因表达: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33.启动子( promoter):位于结构基因上游,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转录的调控序列。
34.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35.蛋白质等电点: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在电场中不移动)时溶液的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36.酶的化学修饰调节:酶蛋白通过共价键结合/去掉某种小分子物质后(常见的是磷酸)酶的活性随之增加或降低,这种酶活性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化学修饰调节37.必需脂肪酸:人体必需但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一类不饱和脂肪酸。
38.结合胆红素:主要是指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39.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0.脂蛋白:脂质与载脂蛋白形成的复合体。
41.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42.密码子:mRNA从5'→3'每相邻三个核苷酸为一组代表氨基酸或其他遗传信息,又称为三联密码(或密码子)。
43.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特异DNA序列。
4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由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游离型胆汁酸被重新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再随胆汁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45.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
该角平对第2肋软骨,是确认肋的重要标志。
46.翼点:额、顶、颞、蝶四骨相交形成“H”形的骨缝。
47.椎间盘:连接相邻两椎体间的纤维软骨板,外部为纤维环组成,坚韧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
48.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之间,形成三角形裂隙,称斜角肌间隙。
49.咽峡:腭帆后缘和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它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50.咽淋巴环: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和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它们围绕在鼻腔、口腔与咽通连处的附近,对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51.肾蒂:出入肾门的诸结构为结缔组织包裹组成肾蒂。
52.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内面,由两侧的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组成。
53.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移行处的隐窝54.三尖瓣复合体:位于右房室口,由纤维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功能是防止血液返流。
55.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纤维性的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为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形成的遗迹。
56.颈动脉小球:是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的椭圆形小体属化学感受器。
57.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
58.乳糜池:在第一腰椎前方,由左腰干、右腰干和肠干汇合处的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59.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c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
黄斑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60.灰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
61.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块。
62.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块。
63.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
64.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层。
65.遗传信息:蕴藏在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中的信息称为遗传信息。
66.遗传密码:mRNA分子上碱基的排列顺序称为遗传密码。
6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68.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内膜的总称。
69.自噬作用:溶酶体对细胞内的物质或一部分结构的消化、分解作用称为溶酶体的自体吞噬作用。
70.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71.细胞分化:指受精卵经过卵裂产生的同源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72.细胞衰老:指细胞内部结构的衰变、细胞生理功能的衰退或丧失。
73.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74.同源染色体:指在减数分裂时能两两配对,形态、大小及结构都相似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75.基因组:细胞中所有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76.断裂基因: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组成,其编码序列被非编码序列所间隔,形成嵌合排列的断裂形式。
77.基因突变: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组成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78.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79.核型:一个体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80.染色体病:指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81.外显率:是指一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相应表型的百分率。
82.交叉遗传:X连锁遗传中,男性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只能传给他的女儿,致病基因不存在由男性向男性传递的现象。
83.遗传度: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其中遗传基础所起的作用的大小称为或遗传率。
84.阈值:导致个体患病的最低易患性限度。
85.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不适甚至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的病态表现。
86.发热: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值范围,称为发热。
87.水肿:皮下组织的细胞内及组织间隙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88.咯血: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随咳嗽经口腔排出称为咯血。
89.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出现呼吸深度、频率、节律改变,严重时张口呼吸、发绀等。
90.发绀:发绀是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没有携带氧的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叫紫绀。
91.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
92.呕血: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腺)或全身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呕吐物可呈棕褐色。
常伴有黑便,严重时…脱周围血循环衰竭。
93.腹泻:是由于肠粘膜分泌旺盛、吸收障碍、黏膜炎症、肠蠕动亢进等原因致使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病例成分(粘液、脓、血)。
94.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使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34.2μmol/L),引起皮肤、巩膜、粘膜发黄的一种症状。
若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但未超过34.2 μmol/L,临床上不出现黄疸症状,此时为隐性黄疸。
95.惊厥:四肢、躯干与颜面骨骼肌非自主的强直与阵挛性抽搐,常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96.意识障碍:是指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能力出现障碍,由高级中枢受损所致。
常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甚至昏迷。
97.强迫体位: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称为强迫体位。
98.蜘蛛痣:指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而称为蜘蛛痣。
99.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间的区域。
100.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
即通过锁骨中点向下的垂直线。
101.肋脊角:为第1 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102.皮下气肿:胸部皮下组织有气体积存时称为皮下气肿。
103.匙状甲:其特点为指甲中央凹陷,边缘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
104.胸膜摩擦感:指当急性胸膜炎时,因纤维蛋白沉着于两层胸膜,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呼吸时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检查者的手感觉到,称为胸膜摩擦感。
105.心音分裂:左、右心室活动较正常不同步的时距明显加大,组成第一、二心音的两个主要成分间的时距延长,则听诊时出现一个心音分裂成两个心音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106.奔马律:系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有的第一、第二心音共同组成的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故称为奔马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