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二、探究新知1. 学习例1,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他们收集瓶子的个数,你能移动小棒使他们每个人的收集的数量相等吗?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小明给小亮2个瓶子,小红给小兰1个瓶子后,他们四个人的数量相等。
课件演示:师小结: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21教育网提问:还可以怎样计算?生:(14+12+11+15)÷4=52÷4=13(个)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师生归纳总结:13就是14、12、11和15这4个数的平均数,求4个人的平均数,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
(14+12+11+15)÷4 = 13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讨论交流:13是某个人的收集的数量吗?平均数代表什么数?小结:13不是某个人收集的数量,平均数是为了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吗?交流:(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3. 课堂练习。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请你算出这些同学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教学例2,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2;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尝试解答后集体交流:生1:算出哪个队踢毽的个数多就行了。
生2:这样比较不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一样啊!生3:用每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可以吗?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20+15)÷5=85÷5=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8+20+19+19)÷4=76÷4=19(个)17<19答:女生队成绩好。
学以致用:刘芳的期中考试成绩单不小心被撒上墨水了,你能帮她算出来数学成绩吗?三科平均分是85分,那么总分是85х3 = 255语文和英语的总分是80+83=163数学成绩是 255-163=92答:刘芳的数学成绩是 92三、课堂练习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cm,这种说法对吗?2、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平最小数˂均˂最大数数虚数移多补少先合后分(1)平均数是个什么样的数?总数÷份数=平均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学情分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效果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成功之处: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
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
在第二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不足之处:对于用“先求总数,再平均分”学生还是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出现把两个平均数除以2的错误。
再教设计:可以把“先求总数,再平均分”改写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就能把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包含在其中,也可以单独总结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成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评测练习1、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cm,这种说法对吗?2、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
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问通过以上信息怎样让它们每个拿走的同样多?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
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学游泳”:一个池子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学重点确立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学难点确立为: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抽象概括,交流展示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