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汉字文化圈

论汉字文化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1年第2期(总第111期)论汉字文化圈Ξ史继忠(贵州省文史馆研究员,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汉字文化圈”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局限于汉族,而且影响国内许多民族,并辐射到东亚及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民族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01)02-0045-04O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SHI Ji2zhong(Guizhou History Culture Institute,Research Fellow,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The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makes an impontant part of world culture l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an nationality but has influenc upon many minorities at home,In addition,it has exerted a great impact upon East Asia and S outh2 east Asia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 ey w ords:chinese characters i cultural circle;Nationality “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的施密特创立的,核心是文化传播论。

文化的多元性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淘汰,有的衰落,有的崛起,于是,获得优先发展并处于强势的文化,便向四周辐射,影响其他文化,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文化圈。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文化圈,说法不一。

即令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汉字文化圈”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它不仅存在,而且范围极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汉字是它的重要标帜,用汉字来表现各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制度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等。

在这里,汉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正如法国学者汪德迈在《新汉字文化圈》中所说:“这一文化区域所表现的内聚力一直十分强大,并有鲜明的特点。

它既不同于印度教、伊斯兰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又不同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各国,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

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行于四邻的汉字。

”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看,“汉字文化圈”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它是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圈之一,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本文分三个层次叙述:汉族、汉字和汉文化的形成为“本圈”;由于它的主导作用而影响国内其他民族形成“内圈”;而它在国外的扩散则构成“外圈”。

一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超过10亿。

汉族的形成,与别的民族显然不同。

如果说世界上许多民族走的是“同源异流”逐步分化形成道路的话,那么,汉族则走的是“异源同流”的路,融合了许多民族成份,吸收了多种民族文化,逐渐成长壮大。

对此,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汉族的形成,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

汉族渊源于“华夏”,而“华夏”则是夏、商、周不同部族的结合体,谓之“诸夏”或“诸华”。

秦汉是“华夏”演变为汉族的重要时期,前提是中原经济发达、文化高涨、政治空前统一,因而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文化特征,于是周边民族便把汉朝版图内具有这种文化特征的人统称为“汉人”。

魏晋南北朝,匈奴、鲜卑、羯、氐、羌纷纷内迁,中原汉人大量南移、文化交融,血缘混杂,促进了汉族的发展。

唐代呈开放势态,许多“胡人”留居中原,一部分汉人又移往边疆、吸收的民族成份更加广泛。

宋辽金元时期,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相继而起,北方民族南下,有相当一部分融入汉族。

明Ξ收稿日期:2000-12-24清五百年间,汉族不断向江南、岭南、西南及塞外移民,进一步扩大空间范围。

历史证明,汉族是民族融合的产儿,她在民族融合中形成,并逐渐壮大,以致到今天成为占全国人口总数90%以上的民族。

汉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她可以接纳各种不同血缘成份的人,可以包容国内外多种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

人们通常说汉族是“炎黄子孙”,其实,这只具有象征意义,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汉人都同出于一个血统。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靠文化。

文化是它的基因,它的灵魂,是维系这一族群的纽带,并通过文化传播来扩大群体,因而民族的认同感来自共同的文化,而不是血缘。

古书上说;“在夏则夏,在楚则楚,在越则越。

”指的主要是文化差异,而“华夏”的标志就是行周礼,穿华服。

秦汉统一,文化交流的范围扩大,共性增加,特色突出,于是形成了“汉文化”,而把这种文化哺育的人称为“汉人”。

从广义上讲,“汉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它包含多种民族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经过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将“多元”融为“一体”。

纵观中国历史,伴随着改朝换代而来的是不同民族更迭执政,并非都是汉族,然而文化传统却是一脉相承。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往往汉化,北朝魏文帝的改革便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南北文化的交融,出现了隋唐文化的繁荣,加入了新的因素。

元朝统一中国,文化上仍然继承汉唐以来的传统,而蒙古族的文化上升并渗入这一主体文化。

满族贵族建立清王朝,但在文化上却被汉族征服,汉文化仍是主体文化,并增加了若干满文化的内容。

由此看来,所谓“汉文化”,并不是单指汉族创造的文化,而是历代各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以后,推陈出新,改变了原先的文化面貌。

在汉族形成过程中,汉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过长期交往形成的汉语,使汉族有了共同的语言,便于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文化,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内聚力。

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区,这固然与汉族的播迁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与汉语和南方土著民族语言的交融有关。

方言有较大差异,有的竟至不能直接通话,妨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汉字的出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操各种方言的人通过文字而有共识。

汉字与汉语互为表里,它适应着汉语发展的需要,并深受汉语优点的直接影响,譬如说,音韵丰富,组词灵活、包容性大等,使汉字的发展充满生机。

不过,汉字毕竟不是汉语的简单反映,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形成了严密的文字体系。

汉字有四个特点:第一,它以特有的方块字形突出个性,每字一个音节,具有独立意义、对汉语有极好的适应性。

第二,形、声、义三者在方块字中完美结合,以形声达意,表意而且表音,能从形象符号和声音符号两方面作用于人的器官,体现一种超凡的智慧。

第三,汉字的造字方法独特,它以“观物取象”产生象形字,进而加标记形成指事字,通过形象复合引起联想而产生会意字,而大量的形声字则是形象与表音符号的结合,这与汉族惯于具象思维有密切关系。

第四,汉字的生命力在于超时空性:它在时间上绵延千古,古今语音虽有变化而通过字形仍可理解;在空间上超越地区,方言虽有较大差异而从字面上可以互相沟通。

汉字历史悠久,贯穿上下五千年。

有了汉字,经过的事可记录下来而不致遗忘,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了汉字,文化可以世代传承,积淀日益深厚;有了汉字,汉字文化才可能到充分发展,拓开许多领域;有了汉字,汉文化便可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汉文化之所以发达,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了汉字,因此,汉字是汉文化的核心,是汉文化远播的根源,是形成“汉文化圈”的传媒工具。

二我国自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是伟大祖国的缔造者,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做出贡献,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但是,在这个多民族国家中,如果没有一个主体民族为中心来联系这许多民族,势必只能是一盘散沙。

汉族的优势之一,就是人口多,分布广,与所有的民族都有接触,就像是一种极强的粘合剂,把整个中华民族团聚起来。

汉族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的封建社会,事实上是以汉族的地主制社会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中心的强力作用下,周边的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封建化的轨道,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

中国的政治制度从秦到清代,虽然历代屡有变迁,但基本上沿着秦始皇开辟的道路前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郡县制度,实行“土流并治”。

凡此种种,说明汉族在经济、政治上的主导地位。

中国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构成的,不能简单地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国文化,但在文化史上,汉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与汉族的开放性相关联,汉文化具有极大包容性,无论何种文化,包括国内各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都能兼容并包,熔为一炉,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有可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共享人类的知识,成为中国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正是这个原因,汉文化丰富多彩,光焰夺目,不但有精谌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政治、军事学说,而且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在古代都遥遥领先。

这种高文化,犹如水之就下,很快就传播开来,渗透到国内各个民族,扩散到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扩散性。

在这里,汉文化荟萃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又广泛吸纳了外来文化,并把它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交流中心。

汉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并不是偶然的,这首先是因为汉族人口最多,本身就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通过汉族人口的播迁,以人为载体把这种文化带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造成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使汉文化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这种主流文化,通过政府文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以及朝贡等方式,逐渐推向全国,造成很大声势。

在汉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汉字起了重要作用,在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个汉文及类汉文系统。

南方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均为孤立语,且惯于具象思维,从形象出发引起联想,因而造字方法大同小异,创造的文字大都属方块字类型,如东巴文、哥巴文、水文、彝文等。

纳西族的东巴文,正处在由图画符号向象形文字转化过程中,起初只表意不表音,后来才向一字一个音节的象形字过渡,造字方法与汉字的“六书”相近,对研究汉字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纳西族还有一种“哥巴文”,产生于元明之际,它已发展为一字一音的音节文字,字形结构有6种,其中,有的取简单汉字的音,有的取汉字的意,有的则用表意方法另创新字等等。

由此可以窥见汉字对纳西文字的影响。

彝文是一种古老而有较大发展的表意文字,它和汉字一样属方块类型,造字方法如同“六书”行款直书左行,笔画及偏旁字首与汉字相类,且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