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高考历年诗歌鉴赏题汇编

江西省高考历年诗歌鉴赏题汇编

江西省历年诗歌鉴赏题汇编
【05江西】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06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⑴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分)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⑵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07江西】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金陵晚望高蟾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分)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08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泪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从【注】中提供的背景可知,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

题目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那么只要找出作者眼前的景(“实”)和心中的情(“虚”)即可。

【09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
答: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10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答: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第3页共4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

“子规”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传统意象。

可以结合诗意理解,作者因战乱远离家园,偏居山村,听到子规的鸣叫,难免产生归思之心。

此处考生对“子规”的意象理解没有多少难度。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3)答: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师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联系小注中的相关内容。

“故园”指北宋京师汴梁,作者与友人因战祸离家,此时即便没有战争了,但却国已不国,家已非家,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哀愁。

题目设置难度不大,诗意字面意思也容易理解。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对小注提及的相关背景知识的认识。

【11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本诗首联运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桃李笑”与野田荒”两种不同的景色。

清明时节,桃李不管人间沧桑,依然在春风中尽情绽放;作者站在野田里,却想起被荒草覆盖埋在地下的长眠的人,不禁愁绪万端。

以乐景写哀,更显见其哀。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人乞祭余骄妾妇”,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刻画了毫无人格尊严的丈夫乞食人家祭品而在妻妾面前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

运用典故与对比,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以及人应该有尊严的活着的人生态度。

【12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作: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2分)
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分)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
答: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2分)
【13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
答:兰、蕙、菊都是花草,都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分别借它们表达什么情思?(6分)
答: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从识记的角度考查典故手法的使用和赏析诗歌的情感。

本题也充分体现了江西卷“回归教材”的特点,“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与必修五,其中“楚国狂士接舆”的典故在2012年的江西卷名著导读题间接地考查过。

答题时,要结合原词,并联系典故的原意。

相关主题